截至7月20日18時01分,2025年暑期檔(6月-8月)總票房(含預售)突破40億元,但落後於去年同期。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一場行業論壇上&&,中國電影産業的核心痛點是過度依賴票房,隨着市場增長放緩,單一的收入結構風險凸顯。
數據顯示,國內電影公司高達90%-95%的收入直接源於票房分賬,而好萊塢巨頭(如華納兄弟)票房佔比僅約30%。後者擁有家庭娛樂、流媒體、主題樂園、衍生品等多元收入來源,抗風險能力更強。
可喜的是,行業已認識到風險,正積極尋求突圍,一場旨在重構産業生態、拓寬收入渠道的變革正在進行。核心在於突破票房天花板,通過深度運營用戶、挖掘場景價值和跨界合作,構建更立體、多元、有韌性的盈利模式,為産業長遠發展注入新活力。
挑戰
國內電影公司票房依賴度升至95%
2025年第一季度,電影行業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報揭示了一個顯著的分化現象。在春節檔期間,《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的大爆為電影市場注入活力,帶動了相關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然而與之無關的公司卻難以擺脫困境。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市場大盤票房收入分別為63.7億元、160.92億元、19.25億元和11.98億元。市場上缺乏有質量的商業大片,導致熱度出現斷檔。
一部影片,幾年前票房可以達到10億元,現在可能只有四五億元。2015年的《煎餅俠》曾以1200萬元的低成本斬獲近12億元票房,投資回報率高達1:10,被視為經典案例。然而,萬達電影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由於人工、特效、宣發費用都在上漲,如今相同規模的影片,製作預算已高達1.2億元,是當時的10倍,但市場票房天花板並未同比例提高。由於票房增速低於成本增幅,行業進入“高投入、低回報”的周期。成本與收入的剪刀差急劇擴大。
而隨着觀眾審美水準的日益提升,電影創作者面臨着更為嚴苛的挑戰。大麥娛樂總裁李捷透露,今年春節檔後,燈塔研究院的用戶調研顯示,《哪吒2》後,大多數觀眾對“好電影”的評價標準又上升了15%。這表明,在電影製作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作品的內容品質也需要邁向新的高度。“吸引觀眾踏入影院”已然成為電影從業者的殷切期盼與奮鬥目標。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透露,國內電影公司收入對票房的依賴,從2015年的約85%攀升至2025年的95%。對比國際成熟市場,華納兄弟Discovery的“哈利·波特”IP通過舞&劇、游戲、主題體驗等衍生業務創造齣電影票房總和3.2倍的收入。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需要重構其在産業鏈中的功能定位,一場關於生存模式與收入結構轉型的突圍戰,已迫在眉睫。
突破
《哪吒2》衍生品獲上百億元銷售額
在王長田看來,電影在理想狀態下應成為IP生態系統的“核心引擎”,通過驅動衍生品、游戲、實景娛樂等下游“價值單元”協同運轉,構建龐大的價值鏈體系。電影《哪吒2》的成功實踐,為此提供了極具代表性的範本。
憑藉5億元的製作成本,《哪吒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目前總票房已經超過159億元,創下驚人的投入産出比,遠超行業均值。其多維經濟傳導效應更撬動逾2000億元GDP增量,有效激活周邊消費、文旅衍生及關聯産業鏈。
據光線傳媒財報顯示,其2025年上半年衍生品收入佔比達17%,尤其是《哪吒2》,其衍生品收入可能成為更長久的財富來源。《中國影視行業知識産權發展與保護研究報告(2024)》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哪吒2》品牌授權數量超20個,覆蓋食品、美粧、汽車、潮玩等12大品類。
在光線傳媒精心搭建的IP運營體系下,從《哪吒2》影片預售開始,限量版手辦同步上市,同時與眾多消費品牌建立聯名矩陣,甚至提前布局元宇宙數字藏品。《哪吒 2》還與泡泡瑪特強強聯手,推出“天生羈絆”系列盲盒,上線僅8天時間銷售額迅速破千萬,雙方創新採用“固定授權費 + 階梯式分成”模式,既保障了雙方的利益,又激發了合作的活力;在實景娛樂拓展上,全國多地都在積極洽談主題樂園合作項目,推動IP實現線下場景化,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哪吒的魅力。
王長田透露,《哪吒2》讓衍生品的開發商、生産商、銷售商,都享受到市場紅利,獲得了上百億元銷售額,“到最後估計上千億衍生品銷售額是完全有可能的”。從《哪吒2》的盲盒、手辦、卡牌在全國潮玩店的熱銷盛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線傳媒正在悄然完成從“電影出品方”到“IP運營商”的華麗轉身。這樣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借鑒。
衍生品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不僅僅是可觀的收入,更在悄然重塑着消費者的習慣。據了解,在《哪吒2》衍生品的消費者群體中,有很多二次元文化的愛好者,他們可能並不是通過觀看電影而接觸到《哪吒2》這一IP的,而是通過潮玩店、線上社群等渠道了解和購買産品。這種“IP - 消費 - 再傳播”的閉環模式,正是成熟IP運作的精髓所在,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哪吒2》的流量也溢出到了文旅領域。影片上映期間,相關酒店、景區搜索量同比增長超5倍。四川宜賓、天津陳塘莊,以及山東等地與哪吒傳説相關聯的景區,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0%-50%。全國超20家景區憑《哪吒2》票根享門票優惠,拉動觀影與旅游聯動消費。
目前,光線已儲備《紅孩兒》《二郎神》《小倩》等十余個神話IP,計劃以20年周期推出30-50部電影,構建統一的神話世界觀。這種“漫威式”長線布局,旨在讓IP價值從票房延展至衍生品、實景娛樂、數字藏品等全産業鏈,實現從“一部電影賺一次”到“一個IP賺十年”的躍遷。
《哪吒2》的成功並不孤立。2023年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也通過創新實踐驗證了類似的發展模式和巨大潛力。當時,《流浪地球2》採用創新眾籌模式,通過衍生品預售眾籌成功募集1.2億元,充分證明了硬核科幻IP同樣具備強大的消費轉化潛力。
《哪吒2》與《流浪地球2》兩大標杆案例共同顯示,中國電影産業正積極探索“銀幕內容價值”與“泛娛樂消費價值”的雙軌並行與深度重構,為市場開闢全新的增長維度與想象空間。
革新
從放映空間轉向超級娛樂載體
當電影産業上游加速向IP開發與多維度運營延伸,處於産業鏈終端的影院業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新浪財經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單銀幕産出從2012年的34.4萬元/年,跌至2025年的不足10萬元。在此背景下,以萬達電影、華夏電影為代表的頭部企業率先開啟“場景革命”,共同勾勒出行業從單一放映向多元體驗轉型的革新路徑。
萬達和華夏兩大院線正在以實踐打破 “影院僅服務於電影” 的傳統認知。萬達電影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認為,影院不該只是電影容器,而要成為集娛樂、社交、消費於一體的生活搭載系統。萬達電影以 “1+2+5” 戰略版圖推進這一願景:“1”個核心即將影院升級為 “娛樂體驗世界觀”;“2”大市場指依託國內超700家影城及澳洲HOYTS院線,推動內容全球化發行;“5”大業務即院線、影視劇集、戰略投資、游戲深度協同,目標實現票房與非票收入比例50:50。
2024年,萬達做了奧運、春晚直播;2025年,萬達影院推動了F1西班牙大獎賽登陸IMAX影廳,由五星體育團隊現場解説,開創全球先例。陳祉希&&,最新的影廳能讓銀幕和觀眾産生新的互動關係,“我們還在做影游聯動的互動電影,也許之後萬達影城裏每天晚上可以有一個廳,專門放恐怖劇情的類型片——很多年輕觀眾喜歡看,還可以自己選劇情。”
通過與熱門游戲及動漫IP的跨界合作,萬達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例如與《原神》的聯名活動,不僅創造了6400萬元的銷售GMV,還帶來了額外的1000萬元票房;今年,還預計有五款游戲聯名活動將落地。
萬達還與海內外14位藝術家簽約合作。陳祉希説:“我們對IP的理解不設限,一個品牌甚至一位藝人,都可以放在IP的語境下進行討論。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IP,我們都希望將它們拉入到生活場景中,進行深度共創,並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拓展、運營和消費觸達。”
而華夏電影今年也從場景破局,進軍了影院直播領域,探索“影院+體育”多元化運營新模式,一個月前剛進行過影院裏的中超直播。華夏電影分別與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整合體育、影視、通信科技領域資源,將圍繞賽事直播、主題觀影、球迷互動等方面深度開展,傾力為首都球迷打造獨具魅力的“銀幕主場”,構建“內容+技術+場景”立體化跨界生態,開創“賽事IP×影院視聽×5G數智科技”的創新模式。
這些跨界合作,也離不開硬體升級的基石。華夏電影搭載中國移動咪咕5G超高清傳輸技術、影院級視聽標準與智能播控系統,構建起“採集——處理——放映”全鏈路技術保障體系,以多路解説、多視角切換等領先技術賦能沉浸式觀賽體驗,360°環繞聲場精準還原賽場氛圍,瞬間點燃全場激情。
影院轉型的本質是消費邏輯的深度重構。正如陳祉希所言:“銀幕價值的核心不在於能播放什麼,而在於能創造何種體驗。” 業內人士&&,展望未來,影院行業的競爭將聚焦於 “體驗設計能力”。誰能巧妙地通過技術嫁接、業態重組與內容創新,將兩小時的觀影時間成功延伸為半日的娛樂消費旅程,誰就能在泛娛樂生態中佔據核心節點。當影院真正成為年輕人社交生活中的 “第三空間”,其價值便不再僅僅由銀幕尺寸所定義,而是取決於其創造獨特記憶與體驗的能力。這一轉變,將引領影院走向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開啟全新的娛樂時代。
聲音
“中國製造”為電影出海創造契機
中國電影産業的轉型,遠不止於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更是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當《哪吒2》海外票房創下20年來華語動畫電影出海新高時,中國電影幾代人的願景正照進現實。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影片出海是中國電影增收的關鍵渠道:“中國影片出海是必然的選擇與趨勢。如今‘中國製造’的産品與服務已風靡全球,海外觀眾渴望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基因,這為電影出海創造了契機。”
《哪吒2》海外票房已經超過1億美元,是20年來的巔峰。這不僅驗證了東方敘事的全球穿透力,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中國電影只能靠功夫片出海”的刻板印象,證明基於中國文化的神話、親情、成長等人類共通情感題材,同樣具有強大的跨文化感染力。
支撐文化出海行穩致遠,亟須批量打造《哪吒》《流浪地球》等級的工業化標杆。這也正在倒逼産能重構——中國電影年産量已從巔峰期的逾千部,回調至更合理的五六百部,標誌着行業從“追逐短期爆款”轉向“精耕長期價值”。這一産業轉型對體系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離不開創作標準化、生産流程化與人才體系化的堅實支撐。
未來已來。中國電影的方方面面都在破局單一的票房依賴,構建覆蓋全球市場的多元價值網絡。這場深刻的系統性轉型,正鍛造其以工業實力為基、文化共情為鑰,深度參與並重塑世界文化版圖的核心競爭力。文/記者 肖揚 統籌/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