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劇的“青春語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3 09:13:06
來源:解放日報

中國電視劇的“青春語態”

字體:

電視劇《邊水往事》《我的阿勒泰》《我是刑警》《西北歲月》《山花爛漫時》海報

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電視劇類別(中國劇單元)十部入圍作品題材各有特色,但都透着一股鮮活的“青春語態”。

所謂“青春語態”,不是説演員年輕或故事只圍繞青春展開,而是一種創作思維上的年輕態。它體現在對未知領域題材的開拓勇氣,對傳統敘事套路的勇敢打破,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持續探索。“青春語態”既助力中國電視劇抵達年輕觀眾,也為中國電視劇在多元娛樂的衝擊中摸索出一條突圍路徑——讓多元題材在創新表達中綻放異彩,讓時代故事在青春視角下贏得共鳴。

題材開拓:觸碰未知領域

在題材選擇上,第30屆白玉蘭獎入圍的中國電視劇展現出初生牛犢般的創作勇氣:不局限於傳統題材的窠臼,敢於觸碰未知領域,拓寬電視劇的敘事疆域。

獲得評委會大獎的《西北歲月》首次系統呈現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歷程,填補了重大革命題材的創作空白。窯洞、黃土地、石碾石磨等元素構成視覺基底,陜甘方言、民間習俗與耕作場景交織出濃郁的西北地域特色。該劇將歷史敘事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創作手法,使紅色題材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邊水往事》創造了一個名為“三邊坡”的異質空間,熱帶叢林的潮濕氣息幾乎要穿透屏幕。這裡並非我們熟悉的任何城市,乃法律與野性交織的灰色地帶。劇中人物沈星在“跑邊水”的過程中,既要應對各種危險場景,又要在人性善惡的夾縫中尋找生存之道。極端環境下的人性掙扎,超越了傳統懸疑劇的框架,帶有社會寓言色彩,讓觀眾在感受冒險刺激的同時,感知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底線堅守。

金融題材的《城中之城》令人耳目一新。該劇將鏡頭對準金融行業這個頗具神秘色彩的領域,以銀行為背景,通過兩代金融人在利益與操守間的抉擇,照見普遍的人性命題,為金融題材劇開闢了新的表達空間。該劇還將儒家倫理融入職場敘事,如憑藉“白襯衫”等隱喻,讓金融題材兼具時代性與文化深度。

《凡人歌》中三對都市夫妻的故事跳出“學區房”“婚外情”等套路,直面失業風險、職場壓力、價值觀衝突等危機,展現都市生活中個體在物質與精神夾縫中的掙扎。劇中沈磊一角的塑造頗具突破性,通過這個角色揭示了一些體制內青年面臨的精神困境——穩定編制帶來的安全感與職場進取心的矛盾,程序正義原則與人情社會的衝突。他在重重矛盾中的清醒自省與破局嘗試,為都市青年在現實枷鎖中尋找出口提供了充滿希望的參照。

中國電視劇的“青春語態”,在題材上表現為對未知領域保持好奇與突破的勇氣,在創作上展現出“破界”生長的生命力,對時代精神進行鮮活的回應。

敘事革新:重構故事邏輯

中國電視劇的“青春語態”不只體現在題材選擇上,也在於敘事方式的革新。在面對一些傳統類型劇時,創作者以開放心態重構故事邏輯,用嶄新視角激活觀眾的情感共鳴。

《山花爛漫時》用全新視角重構了觀眾已經很熟悉的張桂梅校長的感人故事。劇集並未停留在單一人物傳記的層面上,而是巧妙地將鏡頭對準“她與她們”的共生關係。張桂梅的信仰之光與山區少女的青春熱血相互映照,形成獨特的敘事張力。張桂梅“救一代人”的教育理想不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而化作具體可感的青春敘事。劇中女孩們從認命到抗爭的轉變過程,讓觀眾看到了信仰如何點燃生命。教育改變命運的命題通過青春群像得到生動詮釋,使得主旋律題材更具感染力和時代氣息。

年代劇《小巷人家》不依賴戲劇性事件推動情節,它讓蘇州小巷的日常細節成為敘事主體,以日常的溫馨場景串聯起時代變遷。幾戶人家的命運交織中,住房分配的焦慮、高考恢復的激動、個體經商的嘗試,都通過鄰里間的家長裏短自然流露。劇中黃玲與宋瑩的相處摒棄了狗血對立模式,構建起“小巷姐妹”的真實羈絆。蘇州地域文化不是背景點綴,而已融入敘事內核,時代敘事因此兼具地域辨識度與生活穿透力,小巷成為人們觀察社會變遷的棱鏡。

獲得評委會大獎的《我是刑警》脫離了刑偵劇常見的“神探”式個人英雄套路,以寫實筆觸還原刑偵工作的真實流程。敘事以時間線貫穿,經由不同時期的案件偵破,反映刑偵技術的演進。劇集將重案實錄與主旋律主題結合,而大案是展現刑偵發展的載體,既保持紀實感,又緊扣職業精神的主題表達,為刑偵劇創作提供了新路徑。

“青春語態”的敘事革新,本質是創作視角的自我更新。熟悉的類型因敘事革新而煥發新意,讓觀眾在固有題材裏看到了不一樣的表達。

藝術手法:探索美學風格

當題材的邊界被不斷拓寬、敘事的邏輯被重新解構,電視劇的美學風格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實驗浪潮——用更新穎、更新潮、更另類的形式傳遞價值內核。劇集由單純的故事載體,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綜合藝術品。

獲得最佳中國電視劇的《我的阿勒泰》以“散文詩”風格探索影視美學新境。鏡頭如筆觸,將北疆草原的雪山、花海、牧群化為流動的畫面,4K影像捕捉草葉露珠與馬鬃霜雪的質感,讓自然成為敘事主體。敘事打破了強情節框架,以劇中人物李文秀的寫作獨白串聯生活碎片——幫母親要債的誤會、轉場途中的篝火、牧民婚禮的歡歌,像散文段落般隨性舒展,卻在細節中有情感涌動。慢節奏的鏡頭語言裏,轉場的祈禱儀式、宰羊待客的風俗等,都成為人與自然共生的圖騰,“去愛,去生活”的主題如草原晨霧般輕柔瀰漫,在治愈敘事中完成對心靈的溫柔叩問。

《慶餘年第二季》在藝術手法上呈現出鮮明的“網感”美學,與當代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契合。劇中大量運用了網絡流行語和現代梗,比如主角范閒脫口而出的“YYDS”、葉輕眉字條上的《黑貓警長》歌詞,打破了古裝劇的時空壁壘,形成別具一格的時空錯位幽默。范閒的“金手指”設定被賦予了現代價值觀,他在封建體制中堅持平等理念的行為,實質是網絡文化中“爽感”與理想主義的混合體。配角如王啟年、范思轍以漫畫式錶演強化記憶點,這種處理源自網絡文學對人物標籤化的偏好,最終形成兼具深度與傳播度的群像圖譜。

《玫瑰的故事》的時尚美學風格獨具匠心。鏡頭運用極具現代感,大量使用氛圍鏡頭塑造人物,主人公黃亦玫回眸一笑的定格、辦公室昂首挺胸的側影,如時尚大片般考究。場景設計融合了藝術性與生活感——職場空間簡約利落、家居環境溫暖雅致、酒會場景華麗璀璨,構建出符合當代審美的都市圖景。美術團隊通過色彩搭配、光影調控,打造出兼具質感與格調的視覺體系,展現出對都市題材的前衛理解。

不重復的表現形式、不妥協的審美追求、對傳統美學形式的突破與再造,是中國電視劇在藝術手法上的“青春語態”。創作者們以具有辨識度的風格探索,讓影視藝術保持着與時代同頻的敏銳觸角、引領風尚的先鋒姿態。

站在第30屆的節點上,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見證的是這個評獎周期優秀中國電視劇的榮光,也是一個行業集體年輕化的蛻變。“青春語態”的本質是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是以創新的勇氣、敏銳的觸角、突破的膽識讓行業煥發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願這份敢於打破、勇於探索的創作銳氣,如同劇集中那些鮮活的角色,始終奔跑在尋找光的路上,讓更多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激蕩起更廣泛的情感共鳴。(曾於裏)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