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5天,票房突破91億元,國産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在這個春節檔橫空出世,成為現象級電影。在這個鬧海哪吒背後,是138家動畫製作公司、4000多個動畫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只是片尾致謝名單中密密麻麻的“小人物”。他們曾經羨慕《變形金剛》這樣的國外大製作,如今,他們托起了整個中國電影動畫、特效行業的巨大進步。
設計場景
仙翁藤條參考胡楊林
春節假期,當許敏與觀看《哪吒2》最早場次的觀眾一同擠進影院電梯時,她被這股觀影熱情震驚到了,當然,更多的是自豪。她所在的三河有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參與其中的部分場景元素、道具、角色的動畫製作。
“但我們之前並不知道,參與製作這些元素、道具或角色,具體會在電影的哪出現。”作為公司對接《哪吒2》項目的經理,許敏的觀影,與普通觀眾一樣,充滿了驚喜。原來白鹿是鹿童的坐騎;銅鏡是用來讚嘆石磯娘娘是“最美的女人”的搞笑“道具”;召喚十二金仙場景中,那錯綜複雜的藤條是盤踞在放置無量仙翁所煉仙丹容器之下的……當看到這些“熟悉”的元素融入到各種精妙場景中時,許敏回想起了20多位團隊夥伴不斷打磨的日日夜夜。
“我們團隊負責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模型和材質處理。”許敏介紹,“美術團隊將美術稿交給我們之後,我們將二維變成三維,這需要對場景、角色、道具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鹿童的坐騎白鹿,花費了團隊許多心力。“相較於那些有特點的妖族角色,鹿本身比較常見,但越簡單的反而越不好做。”許敏説,如何在普通的鹿身上表現出挺拔感和仙氣感,在起初是很難拿捏的。
團隊的模型藝術家先根據美術稿上給出的比例,反復調整頭身比,使得白鹿比現實中的鹿要高大許多,以顯示仙界坐騎的挺拔;反復設計了四五版、確定了鹿的大形後,材質藝術家再給鹿上顏色。“鹿底色是白色的,但不能填充成純白,這在後期燈光下就可能會曝光。所以在白色之中還要添加淡淡的黃色,加上下一步毛髮藝術家賦予鹿毛髮時,通過配合毛髮長短、顏色等,一遍遍調整,最後呈現出一種看起來高級不俗的白色。”許敏説,這期間經歷了與主創團隊的不斷溝通磨合,僅這一隻鹿,就花費了團隊近3個月的時間。
同樣花費了如此久時間的,還有無量仙翁與十二金仙“開會”時,裝滿仙丹的容器下盤踞的藤條。“這上百根藤條,都是由我們一根一根製作而成的。”參與藤條製作的模型藝術家阿強説,“一開始,這些藤條參考的是內蒙古的胡楊林,既需要表現出枯木感,還得有張力,不能軟。”這一點點的打磨,也花費了兩個多月。
除了這些讓人有記憶點的鏡頭,許敏公司團隊還參與了片中一些場景元素的製作,例如陳塘關外景中的部分建築、海底龍宮摧毀後的殘骸……這些元素在龐大的場景中並不起眼,很多鏡頭也往往是一閃而過,但這每一個細微之處,背後都是如許敏公司團隊一樣的動畫人的付出。
揣摩人物
動畫師在樓道裏練“哭戲”
“《哪吒2》中殷夫人的哭戲動畫是我做的!”2月3日,“大頭動畫師”在小紅書上發了一條動態,立刻引來2000多個點讚。網友們除了對他&&祝賀,還紛紛諮詢——成為一名動畫師要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大頭動畫師”姓孫,2019年進入動畫製作行業。“那一年,正好《哪吒1》上映,當時,我只是初入行業,剛從愛好者、旁觀者轉變過來。”孫先生在大學學習的是動漫設計與製作,課程偏基礎,快畢業時,通過自學和報班,後面順利進入行業。
作為動畫師,孫先生主要是在三維軟體裏製作動畫。“在Layout(人物場景布局)變成動畫之前,要自己根據分鏡稿、&詞、導演講戲,拍攝真人參考。”就拿殷夫人在天元鼎中化為靈丹前和哪吒相擁的哭戲來説,他自己就在樓道裏練習了好幾次。“我需要感受到人物當時的情緒,把自己代入這個情節畫面,然後表演出來。”把表演參考視頻給總監過目,得到認可之後,才能結合着參考,進入軟體開始製作動畫。
孫先生曾經做過的一個鏡頭,畫面裏只有一個手掌,卻要通過手掌的顫抖等細節來表現人物具體情緒。即使畫面中的要素很少,只有手掌,但也要結合具體情節、情緒,先拍出手掌的真人參考。“參考是很重要的,憑空想象總有偏差,即使做出來感覺也不到位。”
他還參與製作了《哪吒2》中章魚將軍斷肢重生以及鯊魚統領掃飛小兵的打戲,其中一段動畫不到10秒鐘,經過來回反饋修改不同的方案,最終孫先生製作了快兩周。“我製作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模塊。有的鏡頭,全部模塊到最終合成,幾秒鐘的動畫,可能需要數周,甚至以月來計量時間。”
所有的辛苦,當坐在影院裏看到片尾字幕時,都化作了欣慰和感動。“這樣一部有歷史意義的動畫電影,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我倍感榮幸。”
許敏也感同身受,跟團隊參與到這樣一個“創造歷史”的動畫電影中,她特別驕傲。“還有一種激勵,這也代表着中國動畫電影的崛起,對我們整個動畫行業都是很大的鼓舞。”
許敏還坦言,《哪吒2》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標準,呈現了一個很高水平的樣本,“這也促使我們必須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精進自己的技術,共同促進國産動畫電影邁向更高水平。”
精研視效
“火、冰、電”皆需幀幀打磨
北京藝匠天和影視科技有限公司視效總監李昕宇回憶,接到《哪吒2》這個項目時,發自內心地想做好,“這是能代表中國電影的大項目。”
“我們團隊承擔的模塊是後期視效,就是拿到動畫之後,進行裝配、特效、角色渲染、場景、最終合成等工作。具體是在結尾大戰之前,三個龍王從洞裏出來,變成人形,敖丙、哪吒與他們對戰。一段分鐘的打鬥戲。”李昕宇説,這段4分鐘的視覺效果製作,由50名團隊成員前前後後花費了大約1年的時間。
“導演對細節摳得非常嚴,會一幀一幀地檢查。”當片方將分鏡圖、設計圖等材料交到團隊手中,他們要讓畫面呈現出令人稱奇的視覺效果。不同人物的質感,每個角色的法術——火、冰、水、電、熔岩、天元鼎的金屬光澤,都是需要處理的難題。“最難的應該就是龍王變身成為人形的畫面,前後也就幾秒鐘,從項目開始到收尾,每個人都追求精益求精,到快交片了,導演才通過。”
從影片上映後的觀眾反饋來看,團隊的努力是值得的。而在李昕宇剛入行時,中國的特效大片幾乎是空白,觀眾只認可好萊塢特效大片。
李昕宇是“80後”,從小也受到好萊塢特效片和動畫片的影響。讀大學時,他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2007年,他在電影院裏被《變形金剛》所震撼。“當時完全不知道電影裏這些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根本沒有特效這個概念。”2008年,他大學畢業,得知北京能學到特效相關的知識,未來有可能參與到《變形金剛》這種電影的製作中,他毅然來京,投身到特效行業中。
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電影、動畫、特效行業進步顯著,除了《哪吒》系列,李昕宇還參加過《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特效製作。
“現在可以説,我們特效行業人才的水平,已經跟國外從業者沒什麼差距,做出來的效果,也能達到國際水平,國內也有人才到國外大公司工作。”聊到行業的前景,李昕宇希望國內大學也能開設特效相關的課程,“國外這方面做得比較成熟,能讓人才從學校直接對接行業。”
北京晚報記者 孫毅 徐英波 文
受訪者 供圖 吳薇 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