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電影化改編與理想型俠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3 15:19:33
來源:新華網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電影化改編與理想型俠士

字體:

 

由徐克導演執導,肖戰、莊達菲領銜主演的古裝武俠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於2025年春節檔上映,影片改編自金庸小説《射雕英雄傳》,講述了南宋時期,蒙、金、宋三國混戰,自幼在草原長大的宋人郭靖習得天下絕世武功,並且與聰明伶俐的黃蓉情深意切,但是惹來執念《九陰真經》的歐陽鋒對他們的追殺;隨着戰局的變化,蒙大軍與宋即將對戰,郭靖離開草原,為保衛宋與蒙對峙。影片在金庸原著小説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電影化,以及徐克風格的改編,尤其是對“俠之大者”的俠義精神進行了深度的電影化呈現。

一、文學的電影化改編

影片改編自小説《射雕英雄傳》最後六篇,這六篇也是故事矛盾衝突最為集中的章節。在這六章中,東邪西毒、全真教、丐幫人物等悉數登場,並且終章為江湖武林高手對決的“華山論劍”。但是,影片在小説眾多人物形象譜係的基礎上,刪繁就簡,以郭靖為絕對的敘事核心,進行了重歷史性與武打場景的電影化改編。

影片的電影化改編首先體現充分擷取原著中歷史性的部分,並將其擴大化,進行了重廟堂化的改編。在金庸原著中,郭靖作為“江南七怪”的弟子,發現六位師傅慘死於桃花島,誤會黃藥師為殺師傅仇人,棄黃蓉而去為師傅報仇。書中濃墨重彩描寫了黃蓉如何找出郭靖師傅被殺的真相,被影片一句話帶過。書本中着力描寫的江南七怪之首柯鎮惡、桃花島主黃老邪這些行走於江湖中的奇俠人物在影片中並未出現。影片着重建構的是郭靖人物關係圖譜,圍繞郭靖這一主角,先後建立了戀人黃蓉,武林對手歐陽鋒,重點是與草原大汗、拖雷的複雜人物關係,而大汗、拖雷人物卻有歷史原型。金庸原著中將故事結局為“華山論劍”,在“華山論劍”中,江湖頂級高手通過比武爭奪“天下第一”的名號,小説結局定格在江湖敘事中。電影在改編之後將這一武林盛事刪減,改編為蒙欲硬闖宋土攻打金,郭靖捍衛宋,歐陽鋒練《九陰真經》走火入魔,郭靖與歐陽鋒決戰之後,保護了大汗,也勸退了蒙軍。而這种家國天下事對快意恩仇江湖的置換,正是體現影片所追求的主旨,不停留於“以武犯禁”的俠,而是對“俠之大者”的俠義精神追求。

影片的電影化改編還體現為武打動作的場景化與科技化。金庸原著中對於武打有着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寫,如歐陽鋒在煙雨樓中放出的“蛇陣圍城”,全真教的鎮教武功“天罡北斗七星陣”等等。港版與內地版的電視劇版《射雕英雄傳》都高度還原了小説的武打場景。但是以創新見長的徐克並沒有因循守舊,而是進行了徐克式武俠場景的呈現。在徐克的武俠電影系列中,對於武俠的表現,往往通過特效技術與遼曠闊遠的空間,以大全景、快剪輯呈現出極具視覺奇觀性與心理衝擊力的奇幻武俠場景。導演將金庸小説中的匠心獨運、奇思妙想的武術場景幻化為在數字技術加持下的宏大場景。如在郭靖與歐陽鋒的兩次打鬥中,第一次在高聳的城樓上,火光燭天,巨型鐵缸幾欲將郭靖壓扁,而郭靖一招“隔空打牛”將歐陽鋒制勝。而在影片高潮處,已經走火入魔的歐陽鋒輕而易舉將蒙數萬大軍橫掃,在與郭靖對決中飛天遁地、通過特效技術將“降龍十八掌”“蛤蟆功”等武功呈現得詭異絕倫、精彩紛呈。影片將金庸小説中的武俠場景以徐克式武俠風格予以融合與呈現。

二、俠士的理想型典範

    影片片名副標題為《俠之大者》,揭示了創作者並非單純講述一個江湖傳奇的武俠故事,而是欲創作一位理想俠士的典範。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影片中寄託了創作者俠士理想的無疑就是郭靖這一形象。郭靖的父親是抗金義士,被奸人所害,母親李萍逃到草原,郭靖自幼生長於草原,得到了大汗的培養與賞識,與草原公主華箏結有婚約,與王子托雷結為安達。在成長過程中,跟隨江南七怪、全真教、丐幫幫主洪七公、周伯通等習得武藝,精通《九陰真經》的武功,與摯愛黃蓉相伴於江湖。生於亂世、長於他鄉、俠骨柔情,郭靖這一複雜的人物設定為觀眾想象俠義之士提供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

故事背景設定在南宋時期,宋、金、蒙對峙,連年混戰。在中國文學傳統中,俠士往往生活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亂世中,俠士的鏟惡鋤姦、匡扶正義寄託了公眾對於安定和平的想象。但這類英雄往往以游俠形象出現,柳亞子詩曰 “亂世無教重俠游,忍甘枯槁老荒邱”。游俠為心中正義,行俠仗義之後劍走天涯,不被兒女情長所牽絆,成為一種孤膽英雄式的存在。在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徐克導演的《新龍門客棧》中的周淮安無不是這類俠士。但是郭靖則不然,郭靖與黃蓉之間的互相仰慕、兩情相悅,在影片以極為浪漫化的物象與場景呈現。兩人約定相互走散時以風車為媒;闊別多年後,以桃花酒燜雞為暗語,在電閃雷鳴的暴雨中相擁。無不體現着郭靖的兒女情長。因此,影片着力追求的“俠之大者”並非只是“以武犯禁”的游俠,而是首先能夠“修身齊家”,繼而“治國平天下”的“儒俠”。

郭靖生為宋人,其父為讓他勿忘靖康之恥,取“康”字為他名;其母也一直教導他“不可忘本”,強調他的漢人身份;同時郭靖生長於草原,尤其是與大汗家族關係親密,促成了他身份的多重與複雜。直觀反映在影片中就是郭靖多次的草原服飾與漢族服飾的換裝。儘管多重身份,但是郭靖的身份認同始終堅持是自己漢人,對宋的忠誠也從未動搖。因此,在蒙軍久打金國未能將其攻下,欲借宋境攻打金,被宋拒絕之後,一場蒙與宋的戰爭一觸即發時,郭靖義無反顧地離開草原,與宋人一起抗敵,影片的高潮是大汗率領的大軍與郭靖黃蓉在宋城之外的對決。對宋國的忠義與對漢人身份的堅守正是郭靖所追求的“俠之大者”的首要要義——“為國者”,而郭靖的國家身份認同也寄託着同為港人的金庸先生與徐克導演的國家與國人身份認同。

“俠之大者”的第二層要義則是“為民者”。面對兵臨城下的蒙軍,郭靖奮不顧身出城應戰。此時練習《九陰真經》的歐陽鋒已走火入魔,欲殺大汗。在這一關鍵性時刻,郭靖超越了自身的國族身份,選擇與歐陽鋒對決,保護大汗。在打敗歐陽鋒之後,郭靖對大汗説出“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憂國憂民,永懷憐憫之心,那才是真正的俠之大。”而這“憐憫之心”是超越個人勝負欲,內涵着為民、護民、愛民的俠義精神,也正是郭靖及文本創作者所追求的“俠之大者”的理想型俠義精神。

電影對於俠義精神的追求除凝結在郭靖這一典型形象之外,還體現在女性形象上。在原著中,華箏着墨不多,並且是純粹的郭靖愛慕者形象。但是電影中,華箏的出場是在黃蓉被歐陽鋒追殺之際對於黃蓉的拔刀相助。在得知黃蓉就是郭靖的心上人之後,兩人並沒有陷入為爭奪郭靖雌競的敘事套路中,而是各自彰顯了其頗具俠義風格的性格魅力。黃蓉足智多謀,為郭靖在軍事戰略上出謀劃策;華箏也有着草原女兒的烈性,在知道郭靖要回宋時,電影改編了原著中向父汗告密試圖留下郭靖這一情節。在影片中,華箏違逆父親之命,暗中護送郭靖出草原。郭靖的母親李萍也胸懷大義,為避免郭靖回宋有後顧之憂選擇自刎。這一系列女性形象與徐克電武俠影中女性形象一脈相承,不拘泥於自身的情感,兼具女性的柔情與男性的堅韌,有着更為獨立的精神與寬闊的視野。

影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通過對經典的再演繹,讓幾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金庸小説在春節檔的銀幕上大放異彩,再一次彰顯了中國武俠電影強勁的生命力與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饒曙光)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