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發三次“不殺”背後,《封神第二部》裏的中國式“仁者無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5 14:32:18
來源:新華網

姬發三次“不殺”背後,《封神第二部》裏的中國式“仁者無敵”

字體:

  電影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意識形態承載內容之一,始終扮演着傳播本土文化形象與理念的關鍵作用。而對於當代日新月異的中國文化産業來説,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國文化影響力,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如何從五千年文化長河裏擷英拾萃,用心用情、有理有節地傳遞傳統文化智慧。尤其是具有更強傳播度的電影工業化大片,應具備更紮實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傳遞,而今年春節檔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為一部取材於《封神演義》和《武王伐紂平話》兩部作品的當代電影作品,該片天然承載了一個主題是,傳統中國文化如何看待戰爭?這與西方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敘事,或以往主流革命戰爭敘事顯然是存在差異的。而《封神第二部》選擇以姜子牙、姬發、鄧嬋玉、聞太師、殷壽為核心人物,刻畫了兩種戰爭理念的碰撞,並表現了姬發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智慧“仁義”,逐漸影響並推動鄧嬋玉覺醒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角姬發在與鄧嬋玉交鋒的過程中,有過三次“不殺”,這種“手下留情”的底層價值邏輯正是“仁義”,並進一步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戰爭觀、生命觀、世界觀。

  首先説戰爭觀,儒家認為的“義戰”,不但要在戰爭的發起時極其慎重、具備正當性,更尋求在戰爭過程中的“仁義”。從《周易》“師貞,丈人,吉無咎”到《左傳》“師直為壯,曲為老”,都強調戰爭的正當性決定了戰爭勝負的觀點,孟子更指出“義戰”應該是“以至仁伐至不仁”;而在戰爭過程中,從儒家的“可殺而不可欺百姓”到兵家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勝也”,也都承襲了在戰爭中慎殺伐、行“仁義”的原則。事實上,《封神第二部》中姬發的選擇也大抵如此,三次“不殺”無不是為了試圖規避戰爭、避免擴大仇恨,甚至在最後關頭的那一份悲憫,都表現出面對戰爭的慎重,以及盡可能在戰爭中尊重生命的準則。

  這實則是基於“仁義”的生命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導“仁者愛人”“泛愛眾”,仁者要愛普天之下的百姓;而孟子強調“仁義禮智”都發端於“不忍人之心”,更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強調推己及人、對他人的“仁愛”。歷史上,周室正是最早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開民本思想先河的時代,由農耕始祖后稷開創的農耕文明,也深刻影響着後來的傳統文化;而其所造就的人民,那種源於土地的樸實與樂觀、如種子一樣蓬勃的生命力,在電影《封神第二部》中有着豐富的呈現,無論是守護家園的眾志成城,還是社火時的其樂融融,其內在邏輯實則是一致的,是姬發與歷代祖先奉行的“仁義”價值觀,推動着這個“適此樂土,我居我處”的西岐。

  “仁義”更是傳統文化奉行的世界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是我們對美好世界的想象,也正是電影中那個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西岐具有的樣子。從《封神第一部》裏懵懂地“追隨殷壽摧毀他人家園”,到不忍心對平民蘇妲己痛下下手,再到《封神第二部》裏的三次“不殺”,在少年姬發心中,“為何而戰”的母題逐漸清晰。電影通過以西岐和殷商形成的對照組,鮮明發出了自我表達,這是一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詭、殘殺與愛民、野心與公心的較量,在這種對立中,姬發會從一個善良、迷茫的青年逐漸變得堅定。仁義的底色是鋪就姬發走向新王之位的必備基石,他也會在這段征程中驗證“得道多助”的真理;而鄧嬋玉成為這種變化的重要標尺,在三次“不殺”之後,她替姬發做了最後的決定,也幫助這個青年成長為真正的王者。

  這是《封神第二部》希望在視覺震撼之外帶來的更深層次認同。或許會有聲音認為這樣的“仁義”不夠“爽”,但五千年來曾一次次被驗證過的“仁者無敵”,至今仍通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深刻影響着今日的世界。而或許這也是《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試圖傳遞的理念與能量,在神話史詩的外在呈現之下,以姬發的心性與價值選擇為引,傳遞中華民族傳承悠久的寶貴精神財富,為當下的文化內容表達帶來新思考、新理念。(作者:張知風)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