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密碼》讓“宋潮”美學煥發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6 08:51:29
來源:新京報

《清明上河圖密碼》讓“宋潮”美學煥發新生

字體:

  近年來,隨着大眾審美素養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影視作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創作上,走向了真正的精品化階段。熱播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獨具匠心地將《清明上河圖》這一千古名畫與懸疑影像表達進行融合鋪至熒屏,以“微觀化”的方式將宋朝社會風貌還原呈現,在守正創新中讓觀眾精準了解宋朝的日常生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領域,火熱掀起一股“宋潮”風。

《清明上河圖密碼》展現了小人物的家國情懷。

  匠心製作延續千古名畫之美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繪畫的不朽經典,它以細膩而宏大的筆觸,將當時社會的變遷和人民的生活萬象,構圖於同一空間之上,全景展現了宋朝市井的繁華盛景與生活氣息,堪稱宋朝社會的“百科全書”。《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故事就着眼於這一傳世名畫之中,引領觀眾“沉浸式”入畫。

  為了呈現真實的宋朝風貌,該劇考究了大量古畫、磚雕和珍貴文獻,耗時247天搭建了8萬平方米的場景,匠心復原畫裏的152個建築以及河道、橋梁和船隻,也有虹橋、瓦舍、漕船、攤檔等更為繁複的場景,每一幕市井風貌的營造始終秉持着生活邏輯。劇中“梅船撞橋”一幕,原本只是原畫中虹橋畫段的驚鴻一隅,而《清明上河圖密碼》卻為這“歷史一刻”賦予了故事性和真實性。《清明上河圖密碼》將影像時空、歷史情境與現實世界&&起來,用極致的匠心將千古名畫的經典畫段進行實體複製呈現在熒幕之上,讓當下觀眾走進一個介於真實歷史與想象之間的平行時空,跨越千年看到鮮活的宋朝市井煙火,感知宋朝普通百姓的生活肌理,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新式表達。

  根植“宋潮”延續歷史之慧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中華美學中,宋朝是古代美學藝術的巔峰時期。而縱觀《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人文歷史、建築美學、服飾粧造、佳肴美食等,無一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宋潮”文化。劇集中穿插出現的跑腿小哥、房産中介、洗浴橋段等,都竭力地為觀眾展現着“宋潮”這一特點,而這些看似現代化的職業與生活場景,其實卻是宋朝繁榮發展之下的日常生活。該劇借影視表達消解了一直以來大眾對於古代生活枯燥落後的刻板印象,並塑造了新的認知與了解。此外,在第八集中,章七娘所戴的山口冠曾引起觀眾的火熱討論,隨着劇集的熱播科普,大眾逐漸深入理解這一“時尚單品”在宋朝所象徵的身份和場景,也進一步對宋朝文化産生好奇。該劇不僅做到了製作上的還原複製,還做到了對宋朝人生活文化的真實延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古裝劇將創作視角從帝王將相上移開,沉浸走入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裏,讓大眾看到古代社會中的人文風情與生活智慧,並通過劇情設計讓宋朝豐富多彩的文化與當下觀眾形成了緊密的關聯與互動。

  聚焦小人物延續人文之光

  熱播以來,《清明上河圖密碼》之所以能受到眾多觀眾喜愛,與其幕後工夫影業、工夫小戲影業的匠心製作密不可分。劇情尊重邏輯,角色尊重人性,細節尊重文化的創作理念,讓其成功打造了諸多涵蓋漢文化的古裝懸疑作品。此次《清明上河圖密碼》中對宋朝文化的深度解碼,讓人們看到了歷史人文的一體兩面,也促使古裝探案劇的文化造詣邁向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圖密碼》用“以畫探案”的獨特敘事手法,通過現代視角解碼古代文化,讓歷史人物在煙火氣中落地生根,游覽領略宋朝美學巔峰造詣的同時,也看到文人品格與美學氣質的交融,做到了文化守正與敘事創新的兼具,可稱之為影視表現維度的一次全新拓展,對促進建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也有着重要意義。

  近幾年,宋朝文化備受廣大影視作品關注並頻頻“出圈”,因為其從文學藝術、生活方式、美學品格裏都有着“雅俗兼備”的文化內涵,吸引當下創作者不斷進行挖掘與欣賞。《清明上河圖密碼》對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與傳承性保持高度重視,用現實主義的製作精神,走近宋朝市井老百姓,將宋朝的歷史之真與藝術之美進行統一呈現,賦予華夏文明以“溫度”,讓古裝劇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也讓當下新時代年輕觀眾看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與超前發展,有力實現了古今相映的跨屏對話,現實意義顯著。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