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郭宇靖)近日,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演員黃渤。他認為,近年來中國電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面對正在到來的行業變革,只有迎接變化、擁抱變革,才能發現、把握電影市場新機遇。而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始終堅持扎根人民,是創作和發展的根本。

清醒與成長:我的表演經驗來自“泥土”的提煉
從飾演小角色起步,到成為在全國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黃渤從來沒有忘記,觀眾的喜愛源於生活的滋養。“這些數字一開始讓我們挺嗨,認為這是大家認可的佐證,但後來發現這會影響你的創作,才意識到危險性。”他説,有些類型的電影註定不會有那麼大的市場,但卻有很強的創新性。如果僅為了數字好看,顯然不是自己的初衷。
近年來,黃渤發起的“HB+U”新導演助力計劃,就是他不唯數字而勇於探索的新行動。通過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資源,該項計劃從宣發、演出、劇本乃至資金方面,對年輕創作者進行扶持,幫助電影事業更好傳承發展,目前已陸續支持《被光抓走的人》等多部作品。
如果看作品類型不難發現,黃渤個人的創作軌跡近年來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到拓展到多種藝術領域,嘗試不同類型角色。例如,2023年他就出演了《熱烈》《學爸》《封神》《涉過憤怒的海》等風格各異的作品,在創作上持續成長。
“我的表演和經驗,都是從泥土中提煉出來的,如果永遠處於飽和的工作狀態中,會發現與真實生活的距離拉大。”面對這種危機感,黃渤主動放緩節奏,不僅嘗試了第一部導演作品,還拿出了更多的時間與非行業內的人交流,感受了解他們身邊真實的煩惱、困惑、喜悅……“有了這些體會,才能紮下持續創作的根。”
傳承與發展:我們依然走在紮實的創作路上
中國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對於電影工業的巨大變革,黃渤深有體會。他認為,十年來中國電影創作經歷了高山跟低谷,從技術、經驗、手段、投入等方面來看,整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9年參演電影《鬥牛》,拍攝條件、手段都不可同日而語。光人演得好沒什麼用,‘牛’也得演好才行。我們最多一條拍了有100多遍,一天都拍不完,那是心靈跟肉體的雙重煎熬。”黃渤還歷歷在目。
黃渤説,如今,電影裝備已日新月異,化粧、道具等細分領域日益專業,拍攝手段更加先進,技術水平也達到世界前沿。更重要的是,觀眾更加接受和支持國産電影,讓行業信心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在一些電影的拍攝中,黃渤還看到了電影工業的另一面——對演員表演的重視。在電影《封神》拍攝中,劇組花費大量時間培養年輕演員,讓他們練習馬術、古典摔跤、禮儀,掌握多種技能,更好地詮釋角色。
“年輕演員能有這樣的機會,説明我們依然走在扎紮實實的創作路上。”黃渤説,這也讓他充滿欣喜和感動,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更有信心。
變革與挑戰:堅持扎根人民始終不變
當前,電影行業面臨着巨大挑戰,新技術、新&&的出現以及觀眾觀影習慣的改變,都預示着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大變革。
“我到現在還記得有老攝影師説,‘當聽不到電影放映機齒輪轉動,電影的生命感就沒了’。”黃渤説,但事實上,時代前進推動科技進步,在不得不擁抱這些變化時,新技術也一次次帶給大家更多的新鮮體驗和創作機會。
黃渤認為,例如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很多的表演,可以想象在未來電影發展中,很多環節可能被取代。“這都是擺在面前的巨大挑戰,只有迎接、擁抱變革,才能發覺和把握電影市場蘊含的新機遇。”
而這個過程中,要創作出能吸引觀眾的作品,始終不變的是提升電影質量。黃渤説:“所有的創作都離不開人民,其實人民就是我們的生活。大家對一些作品的好評、喜愛,都是源於生活給予的養分。在電影行業追求創新的道路上,只有扎根人民才是創作和發展的源頭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