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檔”電影票房為21.04億元,略低於去年的27.36億元。從具體影片看,《志願軍:存亡之戰》一枝獨秀,鎖定票房冠軍;《浴火之路》《749局》分列二、三位;接下去的《熊貓計劃》《危機航線》《變形金剛:起源》可以被視作“第二梯隊”。至於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爆款好人》和《&&平安》,交出的答卷則不能令人滿意。
然而,這些頭部影片之間的競爭看似激烈,觀眾卻可能並不關心。因為涵蓋科幻、戰爭、喜劇、動畫等類型的新片裏,並無一部擁有出圈的討論度。就算是被不少網友吐槽的《749局》,“黑紅”程度也遠不及當年的《上海堡壘》。或許,缺乏關注度才是今年“國慶檔”真正的“硬傷”。
這不是因為片方不想上熱搜,正相反,它們個個躍躍欲試,就差把“想紅”大大方方地展示在大銀幕上了。值得玩味的是,越是想成為“爆款”,和“爆款”的距離就越遠。問題,可能就出在了“爆款思維”上。
“國慶檔”電影的短視頻化
在《2023電影盤點:電影互聯網化,話題泛熱搜化》一文中筆者曾經指出,從主題思想到表現形式,從美學特色到創作思維,從宣發策略到話題討論,“如今中國電影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滴血液、每一個細胞裏都滲透和表達着互聯網基因”。
從這個“國慶檔”來看,中國電影的互聯網化已經進入了下一階段——短視頻化,擁有了更具體、更有操作性的方法論。通俗地講,就是用拍短視頻的模式來拍電影。
短視頻有一個“黃金三秒”法則,即能不能在打開頁面後的前三秒留住用戶,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套用到“國慶檔”電影,就是大家都把“搶開局”當成了金科玉律。比如《749局》的第一幕就依靠各種新穎的設定營造出了神秘未知感,讓不少觀眾産生一探究竟的興趣;《浴火之路》的開篇也很驚艷,極富中國式西部片的風格,很有故事感的人物也引人入勝。撇開之後的劇情展開不談,它們確實掌握了短視頻製作的精髓。
短視頻興盛的意義在於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這對電影創作者而言更是信手拈來。《浴火之路》的前半段還透着一股無奈和悲涼,到了後半段就畫風突變,演變為一場充滿暴力的冒險,顯然,這是為了用“爽點”增加觀眾的腎上腺素;《&&平安》則誓要把“煽情”進行到底,在十萬火急的救災現場還要加入舉辦婚禮的段落,讓很多觀眾在影院裏尷尬得腳趾摳地。
整個電影文本也像是由一個個“短視頻”拼湊而成的。比如《749局》就像是《X戰警》+《降臨》;《危機航線》就像是《空軍一號》+《緊急迫降》;《浴火之路》仿佛是《親愛的》+《失孤》+《第一滴血》。多部“國慶檔”電影都有各種拼盤大雜燴的影子,導演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商業元素”都一股腦兒地塞進影片。對了,《爆款好人》就更是和短視頻深度捆綁在了一起。
短視頻邏輯搬上大銀幕為何失靈
但是,想要依靠效仿短視頻炮製“爆款”電影,或許從來就是不可能的。
短視頻是最具時效性的,不管是其談論的熱點話題,還是創造出來的“梗”,終究是有保質期的。而電影相對漫長的製作周期,先天具有滯後性,硬要“蹭熱點”,只會適得其反。
就拿《爆款好人》來説,其中涉及的流量造假、人設打造、輿論操控、網絡暴力等話題看似很有時代感,但對每天都在刷手機的廣大觀眾而言,又都是些太過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毫無新鮮感的情況下,所謂的辛辣諷刺和黑色幽默就失去了落腳點,只會讓觀眾感到厭倦。
張北京回歸正常生活的結局似乎在告訴觀眾:成為“網紅”只是過眼雲煙,老百姓還是要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日子。這種“古早”的心靈雞湯根本沒有觸及互聯網時代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因素,完全無力承載電影的重量。
事實上,筆者在對去年“暑期檔”電影的觀察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滿足於“把公眾早已熟知的事實投射到大銀幕上,或是把人們早已明白的道理用影像方式重述一遍”。不幸的是,從《消失的她》的性別話題到《孤注一擲》的網絡詐騙,從《熱搜》的社交媒體再到如今《爆款好人》的短視頻,電影確實越來越有“炒冷飯”的趨勢,把各種過期的老梗翻炒成一盤“回鍋肉”,給觀眾端上桌。
此外,很少有觀眾會和短視頻的劇情合理性較真,就算其下一秒的進展或反轉再離譜,大家通常也會一笑而過,這是由短視頻的通俗性、娛樂性所決定的。但場景轉移至大銀幕,就是另一回事了。讓大家連續不斷地觀看長達兩小時,而且欠缺邏輯的“超大體量短視頻”,無疑是一種非常折磨的體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浴火之路》後半段的雜亂無章。當雷劈吳曉亮的荒唐一幕出現時,觀眾無不目瞪口呆——各種所謂善惡終有報、快意恩仇的橋段,也許都很適配短視頻,但在大銀幕上登場,就只能説明這部電影已經失控了。讓人想吐槽的,當然還有《749局》中馬山覺醒後的各種“神展開”,《危機航線》裏的飛機能依靠兩輛大卡車降落在鬧市區的高速公路……可以説,這種種“胡言亂語”正是當下國産電影短視頻化的寫照。
更嚴重的問題還有電影人物的高度同質化、平面化。觀察“國慶檔”電影,不難發現很多主人公都像在套用同一個公式——《爆款好人》裏的張北京、《危機航線》裏的高皓軍、《&&平安》裏的鄭立棍、《浴火之路》裏的崔大路,他們都是有缺點的好人,都是表面不靠譜但內心善良的普通人,簡直像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産的標準化産品。
短視頻可以靠“奇觀”吸引受眾,人物塑造當然就被擺到了次要位置,但電影創作者不在人物的思想深度上下功夫,只靠複製粘貼類型化的角色來“糊弄”觀眾,如何能讓大家買賬呢?電影,真不能當短視頻來拍。
成為“爆款”沒那麼簡單
還要追問一句,為什麼那麼多電影人對短視頻化趨之若鶩?這裡頭透露出行業內一種非常值得玩味的複雜心態。
一部分中國頭部導演對商業電影的認識仍停留在:一方面認為“藝術電影”高人一等,輕視商業電影;另一方面,迫於市場和票房的壓力,又不得不委身於商業電影。如此糾結、彆扭的想法,導致很多導演的創作心態出現了偏差——不就拍一部商業電影嗎,那還不是像拍短視頻一樣簡單?近年來已經有多位知名導演因為類似言論陷入輿論的漩渦。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把商業電影和短視頻畫上了約等號,誤認為只要掌握了幾個“爆款”的技巧,就能輕輕鬆鬆搞定手中的項目。
《爆款好人》的導演寧浩和聯合執導徐磊,都不缺少拍好“藝術電影”的才華和能力,但在“國慶檔”為觀眾奉上一部合格的平民喜劇,都力不從心。根本原因還是他們對“爆款”的粗淺理解——來個“時髦”的話題,來點兒好笑的段落,再來個討喜的葛優,就能像短視頻一樣大功告成了?説到寧浩,就很容易讓人想起《紅毯先生》在今年“春節檔”的撤檔。在文藝和商業之間的左右為難、進退兩難,何嘗不是很多中國導演的共同困境呢?
讓人不再意外的是,這個“國慶檔”也有兩部電影宣布撤檔。《&&平安》的出品方如是解釋:在上映期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遺憾未能與更多滿懷期待的觀眾見面,所以決定退出“國慶檔”。
撤檔,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所謂“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難道片方事先真沒有預料到嗎?如果片方抱着投機的心態,不顧一切擠進熱門檔期,如果不成功就歸咎於市場環境或者觀眾,如此任性,又怎能帶來真正的“爆款”呢?
行文至此,我們或許也就觸及了問題的核心。當公眾越來越喜歡談論“電影産業”時,可能就已經陷入了一個話語陷阱——電影是産業、是商品沒有錯,但它不該被局限在消費領域。電影的本質是一種藝術表達,不是産品經理去研究用戶要買什麼,而是藝術家去探索當代人在思考什麼。當後一個問題在電影裏真正得到解答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爆款”。(北京青年報 余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