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斯本丸沉沒》導演方勵:我們在打撈一段比《泰坦尼克號》更沉重的歷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9 08:56:00
來源:羊城晚報

《裏斯本丸沉沒》導演方勵:我們在打撈一段比《泰坦尼克號》更沉重的歷史

字體:

《裏斯本丸沉沒》海報

方勵(右)與“裏斯本丸”沉船事件倖存者威廉·班尼菲爾德(左)

方勵(右)與營救盟軍戰俘漁民林阿根(中)

方勵(右)與“裏斯本丸”沉船事件倖存者後代家屬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這句電影《後會無期》主題曲的歌詞背後,藏着一個發生在80多年前的真實慘烈故事。但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828個。

  2014年,擔任《後會無期》製片人的方勵,在東極島聽説了裏斯本丸沉沒的故事。進入電影行業之前曾從事過沉船打撈行業的他,帶着海洋科技隊伍定位了裏斯本丸如今所在的位置。之後幾年,他帶着沉船的聲吶影像,拜訪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事件倖存者、遇難者家屬乃至導致事件發生的美日相關人員的後代。裏斯本丸沉沒的故事,連同它沉沒80多年後數百個家庭延綿不絕的悲哀,通過紀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呈現在世人面前。

  電影在9月6日上映後,豆瓣開分9.2分,目前又升至9.3分。觀眾評價“在電影院流了一公升眼淚”“真實自有千鈞之力”“近年來最震撼人心的電影”。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裏斯本丸沉沒》製片人兼導演方勵,聽他講述這部電影誕生的幕後故事。

  “這麼大的事,我們居然都不知道”

  羊城晚報:2014年,您曾因為擔任《後會無期》的製片人,在東極島第一次聽説了裏斯本丸沉沒的故事。當時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方勵:很驚訝。因為二戰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包括幾個中國軍民拯救盟軍的案例,我們都非常熟悉。但裏斯本丸沉沒這麼大的事,我們居然都不知道。

  羊城晚報:當時聽説這段歷史之後,你帶隊定位了沉船的位置。當時想過後來還會拍電影嗎?

  方勵:當時只是想找船,根本沒想過拍電影。因為我對這個故事後面所有的信息都不太了解,只是在網上找到了一本托尼·班納姆寫的書——《裏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後來我們請他當了歷史顧問。

  羊城晚報:找沉船的過程順利嗎?

  方勵:2016年我們開始找船,找到的時候,發現它跟書裏描述的坐標相差很遠,差了36公里。但當時那片海域,我們只找到了這艘大船。2017年我們帶了更多海陸空的技術裝備,最終從物理上和邏輯上證實了它就是裏斯本丸。

  羊城晚報:找沉船的過程,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方勵:我每次在海面上,想到腳下有828條生命葬身海底,就很唏噓。要知道,這個數字超過了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遇難者的一半。但如果不是當年中國漁民進場救人,裏斯本丸的遇難者肯定會更多。

  “一群等待了大半個世紀的孩子,一生沒有爸爸”

  羊城晚報:紀錄片採訪了大量當年遇難者和當事者的家屬,更關鍵的是,兩位在世的倖存者以及救人的中國漁民。當電影問世的時候,這些倖存者也已經離世了,所以這些採訪是很珍貴的。

  方勵:沒錯,一開始我就是抱着進行“急救性採訪”的想法去記錄。比如林阿根老人,他是當年參與救人的中國漁民中唯一還健在的,我知道他的時候,他已經94歲了,很多事都不太記得了。另外,當時外界所知的最後一位倖存老兵丹尼斯·莫利,當時也已經98歲。我意識到,如果再不趕緊採訪,裏斯本丸沉船的人證就要消失了。

  羊城晚報:在採訪的過程中,你慢慢意識到,這是可以做成一部大電影的。

  方勵:對,我們採訪了四五天,內心已經被觸動和刺痛得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那是一群等待了大半個世紀的孩子,他們一生沒有爸爸,無從祭拜,墳墓裏都是空的。

  命運的悲歡離合從來都是電影的經典題材,我覺得這個故事應該在大銀幕上跟觀眾分享。

  羊城晚報:第二階段的採訪,你甚至在國外打了廣告去找那些倖存者和遇難者的後代?

  方勵:對,裏斯本丸上有1800多個戰俘,他們背後就是1800多個家庭。我們剛開始只採訪到不足20個家庭,這肯定是不夠的。但我沒想到,這趟打廣告竟然找來了380多個家庭。最關鍵的是,我們還在加拿大找到了另一位尚在人間的倖存老兵威廉·班尼菲爾德。

  “船長刑滿釋放後鬱鬱寡歡,每天抽50根煙”

  羊城晚報:電影裏很多段採訪都令人感動,但作為採訪者的你反應很克制。不過其中一段,當家屬展示遇難士兵當年被俘後給5歲的年幼弟弟所寫的遺書,你突然衝出門外,這段真實反應被電影保留了。

  方勵:我們的電影有兩條線。一條是當年慘烈的戰爭故事,另一條則是災難背後人的悲歡離合。當講述戰爭的時候,我是一個調查者,不會發表太多自己的看法。但當講到家庭故事的時候,我的身份是什麼?我糾結了很久。

  那封信確實很觸動我,那個士兵把自己的家託付給了家裏唯一剩下的男人、一個不到5歲的小男孩。我也是家裏的老大,有一個比自己小8歲的弟弟,所以我明白那種感受。當時我一下就受不了了,必須走出屋子平息情緒。沒想到我們的攝影師追出來了,拍下了那一幕。後來大家討論的時候,都覺得應該把這一幕放進去,因為這是一個感同身受的中國人的情感共鳴。我們覺得,應該讓西方的觀眾看到今天的中國人對這個事件的態度。

  羊城晚報:電影裏還採訪了裏斯本丸船長的子女,這不容易做到吧?

  方勵:我最早在香港軍事法庭的審判記錄裏看到過經田茂船長的陳述。當年他連續為日軍駕駛了三艘輪船,都被擊沉了,裏斯本丸是最後一艘。裏斯本丸沉沒時,日軍要求他把英國戰俘用木板封在底艙裏,他&&反對,但無法反抗。經田茂非常自責,沉船的時候把自己綁在欄杆上,打算隨船自殺,沒想到船斷了,他最終沒有死成。

  我看了這段記錄,覺得船長這個角色是值得去了解和剖析的。我們用了很多方法,最後甚至出動了私人偵探社才找到他的兒女。在訪談中,他的兒女告訴我,他們從來沒有聽爸爸説過裏斯本丸。他們只知道,爸爸在刑滿釋放回家後,每天都鬱鬱寡歡,每天抽50根煙,沒幾年就患上肺癌去世了。

  當我們給他們看當年軍事法庭上經田茂的口供時,他們才知道那一切都是因為什麼。

  “我很慶幸能在老人的有生之年讓他看到這部電影”

  羊城晚報:電影裏,裏斯本丸遇難者們的後代來到了中國,跟父親告別。這一幕看哭了很多人。您組織了這次告別儀式,為什麼?

  方勵:我去採訪各個家庭的時候,都會帶着自己的工作手冊,第一頁就是裏斯本丸在海底的聲吶影像。你無法想象,這個影像對於遇難者後代來説多麼重要,那是他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爸爸到底在哪兒。

  後來,當我們帶着他們去東極島附近的海面,來到裏斯本丸的上方,讓他們看著沉船的聲吶船形慢慢顯現。那一刻,所有人沒有嚎啕大哭,而是屏住呼吸。大家都很安靜地默默感受他們在海底的親人。

  是的,這次告別儀式非常重要。這不僅是一次告別,也是一次陪伴。在孩子們到來之後,他們不再是一群被遺忘的亡魂。

  羊城晚報:影片去年在英國倫敦進行過試映,是為了第一時間讓那些事件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代看到這個故事嗎?

  方勵:是的。當時電影只進行了初剪,很多動畫也沒有做完。但很多老人已經等待了這部電影五年,我必須讓他們早點看到。片中有一位遇難者後代是帶着全家八口人來的,今年3月,他走了。我很慶幸能在老人的有生之年讓他看到這部電影。

  “事情發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我們要大聲講出來”

  羊城晚報:有很多觀眾評價,《裏斯本丸沉沒》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不亞於《泰坦尼克號》。

  方勵:裏斯本丸的故事比泰坦尼克慘烈得多。泰坦尼克號的悲劇是因為自然災害加人為失誤,而裏斯本丸沉沒則是暴行導致,而且它的過程太戲劇化了——日本的武裝運輸船被美軍魚雷擊中,沒想到上面裝了無數英軍,最後是中國的漁民冒着槍林彈雨進去拯救生命……這個故事裏的殘暴和義舉,沒有編劇能編得出來,太值得搬上大銀幕了。

  事實上,我把這個故事做成大銀幕電影的動因,其中一個正是電影《泰坦尼克號》。如果沒有卡梅隆,全世界會有多少人知道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這就是大銀幕的魅力。

  羊城晚報:觀眾給了《裏斯本丸沉沒》很高的評價,目前影片的豆瓣評分達到了9.3分的驚人高分。你希望觀眾從片中得到什麼?

  方勵:相比評分,我覺得影片的現實意義更重要。我特別想告訴今天中國的年輕觀眾,要珍惜和平、珍惜親人、珍惜所愛。

  羊城晚報:影片連續幾天票房逆跌,這説明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關注它。

  方勵:我很希望大家都來感受和傳播這個故事。裏斯本丸沉沒事件曾經是被遺忘和被否認的,但它就發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我們的先輩正是目擊證人,所以我們是最應該去講這個故事的一群人。我們不光要講,聲音還要夠大,要讓全世界聽到。

  我一直在呼籲,每個《裏斯本丸沉沒》的觀眾其實都在參加一場接力賽。我們一起努力,別讓剛剛被打撈出來的歷史又沉下去了。(記者 李麗)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