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賓:
黃昌勇(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劇作家、文藝評論家)
朱潔靜(著名舞蹈家、上海歌舞團副團長、首席榮典演員)
殷春波(上海米哈游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主持:邢曉芳(文匯報記者)
偉大事業呼喚人才,偉大時代造就人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我們特邀文藝界、學界以及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創新業態代表,就此展開研討。
——編者
主持人:文化生産是創造性勞動,核心在人。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改革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有着怎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黃昌勇:“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這一判斷對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全面”就包括文化強國這一重要方面,民族復興偉業也包括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因此,文化強國、文化復興都需要有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來實現。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如果説物質文明建設強調科技人才的培育,那麼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有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與文化融合發展日趨迅猛的新形勢下,都需要對文化人才提出新要求。
所謂“規模宏大”就是一個基於人才需求數量的基本判斷。目前文化人才尤其是優秀文化人才數量不足,滿足不了當下和未來文化發展的需求。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因為人才的培育是需要時間、需要生態等多種要素的。一方面,要從基礎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相關專業學科總體布局着手,着力建設高水平專業藝術院校,強調育人才;另一方面,文化行業和部門在體制機制改革中要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到重要地位,注重強隊伍。
進一步深化改革要“目中有人”。所謂“目中有人”,就是“以人為本”。我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很好地遵循這一原則。如果脫離人才培養的實際,有時會適得其反。比如一些文化藝術單位和機構,簡單模仿企業的績效管理和考核方式,違背了藝術創新創造的規律,有些藝術家只能選擇離開。“以人為本”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實際出發,營造一個適應藝術家創新創造的生態環境。
殷春波:人才是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我們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米哈游從最初三人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發展為員工超6000人的全球性企業,離不開人才的智力支撐。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選對人、用好人、留住人,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路徑和核心邏輯。
企業發展初期,米哈游聚集了業內的頂尖技術人才,從零開始、反復試錯,在實戰中鍛煉人才,産品研發追求極致,不斷刷新行業天花板。在不以現有能力為界限、持續追求自我革新的過程中,米哈游認識到數字創意産業科技價值與文化屬性不斷凸顯,相關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也需要適時而變,從而培養數字創意複合型人才。然而,數字創意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絕非易事,需要打通産學研合作、企業實戰培養以及人才體系的閉環,搭建全周期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我們也深知年輕人是行業發展的未來與動力,不僅是米哈游的目標受眾,更是我們的創作主力,因而關注年輕人才的培養,與其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尤為重要。
主持人:近年來,上海在培養文化人才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能否結合上海文化建設尤其是專業院校、文藝院團的改革舉措,談談有哪些成功經驗,又有什麼值得思考的問題?
黃昌勇:上海實施的“東方英才”和“白玉蘭”兩大人才計劃都對文化界的人才培養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尤其各類人才計劃的評審都關注到青年人才,各類獎項都向青年人才傾斜,比如上海文化發展基金對青年編劇的扶持。
上海戲劇學院這些年在文化人才培養上也有不少探索。比如,為加快對青年文化人才的培育和孵化,&&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聚焦青年人才培養,從統一思想、明確目標、構建體系、&&舉措等方面統籌謀劃,推行青年人才“帶教”和談心談話常態化機制,構建教師評價“雙序列格局”,建立領導幹部&&青年人才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此外,還同步推出“華山英才”和“啟航團隊”兩個校內人才計劃。計劃實施一年來,入選的個人及團隊均取得不錯的成績。如“華山英才”入選者中已有半數成功孵化東方英才計劃青年項目;編劇學團隊多人參與申報的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功獲批;舞蹈團隊獲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重點創新團隊,其團隊負責人還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等。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文化大都市,各類海外演出團體在上海演藝市場中也比較活躍。為與國際更好地接軌,近年來,依託上海市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上海戲劇學院不斷健全完善海外引才政策長效機制,引進了一批國際知名藝術家和行業頂尖人才,如美國電影學院(AFI)原院長楊·舒特、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會長Kees van Oostrum、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原首席舞者譚元元等,海外引才質量明顯提升。他們的國際化視野對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為學生作品走向國際舞&提供了重要支撐。而如何讓這些海外優秀人才更快更好地扎根中國、安心工作,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給予人才足夠的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專家自身優勢。比如,為其成立專門的工作室,建立國際化的科研團隊,搭建國際合作交流的&&,提供開展科研工作的必要物質支撐,安排青年教師跟課學習等。其次,要為他們積極爭取相關政策的支持。在入職之前我們就積極為其申報國家級和上海市的各類海外人才計劃。人才計劃獲批後,他們會享受到國家專門針對海外引進人才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上海市在這方面的舉措很多,做得也非常成熟。學校也為人才配備專人進行對接,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我校引進的幾位海外人才對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滿意度很高,均主動與學校續約。同時,學校還鼓勵他們積極引薦海外優秀人才,“以才引才、薦才、聚才”效應持續放大,營造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氛圍。
朱潔靜:對文藝院團而言,人才與作品像是一個循環:有了優秀人才,才能創作出好作品;好作品源源不斷涌現,可以進一步激發文藝創作熱情,鍛煉培育優秀人才。
以個人成長道路為例,2001年進團工作的我遇見中國舞劇藝術蓬勃發展的好時光。為了適應急劇變化的市場需求,提升舞劇製作的能力,上海歌舞團於2008年開創了“藝銜制度”,在全國領風氣之先。這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沿用至今:舞蹈演員們每年接受業務考核,獲得不同藝銜檔次,並與福利待遇等挂鉤。可以説,“藝銜制度”把競爭與激勵政策引入人才隊伍建設,不僅對每一位演員制定更高的標準要求,也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種階梯式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們團鍛煉出一批有影響力的青年舞蹈家和優秀的獨舞、領舞演員,逐步形成了上海歌舞團“一團一策”的品牌特色。
隨着時代的發展,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産和傳播消費方式,深刻重塑着文化業態。對我們是挑戰,亦是機遇。舞蹈編排、舞劇創作也要積極擁抱時代潮流,主動嘗試新的創作手法和傳播方式。2020年,上海歌舞團攜《晨光曲》登上央視春晚,舞段與數字化舞美巧妙結合,將紅色電波的影響力通過熒屏擴散到千家萬戶;2024年,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誕生,舞&藝術又走上了大銀幕。火熱的舞劇市場助推院團作品創作、管理工作的理念、內容、形式、方法等全方位創新,更推動院團的人才培養機制同步進行相適配的改革。如今,舞蹈演員不僅要舞技精湛,還要成為擅長多形態數字化傳播的巧手,能夠劇場、熒屏、影院、網絡通吃。
主持人:要努力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文化人才隊伍,該如何針對文化人才的涌現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通過改革營造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境,營造有利於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
殷春波:結合米哈游發展歷程來看,以全球化視野搭建數字創意人才體系、扶持引導小微初創企業發展等方向,或是文化人才隊伍規模、質量得以提升的關鍵路徑。
立足全球視野,全生態、多維度、分層級建設全球數字創意人才隊伍體系。從企業初創階段,米哈游就立足全球化視野,組建國際化隊伍,打造精品IP內容。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從而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些年我們的全球化業務能夠蓬勃發展,並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如今的成就,離不開上海持續推動的國際人才高地建設,離不開兼具國際化視野與本地化思維的優秀人才。正是有國際化人才隊伍的支持,米哈游推出的首款網絡游戲《崩壞學園2》就開啟了出海之路,隨後《崩壞3》開啟了米哈游産品項目全球發行的探索,而《原神》《崩壞:星穹鐵道》《絕區零》等産品在全球範圍的爆火,也讓米哈游在游戲出海中站穩腳跟。經過這些年的積累,米哈游已經搭建了一個由多種母語使用者組成的語言專家團隊,他們不僅會使用研發和文案創作者的母語進行溝通和理解,還要在目標語言和文化中尋找到合適的表達來準確傳遞出信息及其背後的語境。《原神》也被翻譯成英、德、日、韓、意等十幾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如今,國際化人才在城市建設的各行各業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國際人才,上海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持續優化國際化人才環境,&&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動態性的人才吸引政策,推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
扶持引導小微初創企業發展,優化數字創意人才發展空間。米哈游在創立初期,經過徐匯區政府推薦,先後獲得了上海市促進動漫産業發展專項資金、上海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扶持,辦公載體、人才引進、人才安居等相關問題能夠迎刃而解,安心專注産品打磨與研發。但對於創意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游戲行業而言,輕資産模式下的初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較為單一,但文化産品創意點又需要強勁的數字技術實力作支撐,導致初小微數字創意企業起步、發展難,進而出現數字創意文化人才成長、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因此,建議對技術創新型的數字創意企業實行分層次、分情況的政策指引,降低公司技術研發成本,按照盡職免責原則寬容失敗,讓文化創意人才能夠不畏挫折、大膽創新;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暢通中小數字創意公司投資和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讓文化新業態和中小型初創企業發展輕裝上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讓數字文化創意人才能夠安居樂業,進而在文化創意領域大展拳腳。
朱潔靜:一家院團只有一個明星必然是獨木難支,一家院團只演一部作品也必定是行將就木。要想長久發展、生生不息,就要做好人才梯隊建設——重傳承、重實戰、給&&。
上海歌舞團的兩部現象級作品:《朱鹮》十年內演出近400場,《永不消逝的電波》誕生六年演了近700場。一家院團如何承載這麼大的劇目演出體量,怎麼完成“駐演+巡演”雙線並行的演出任務?演員之間的傳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第一代“鹮仙”,《朱鹮》另一組卡司中飾演“鹮仙”的演員是我的徒弟,我將“鹮仙”的動作精髓教給她,她吸收之後又賦予角色自己的理解,讓“鹮仙”煥發出屬於她的生命光彩。同樣,“實戰練兵”讓《電波》“風雅頌韻”四組卡司都積累了自己的“劇迷”,年輕演員們演繹出具有各自獨特魅力的角色形象,一代代傳承“電波精神”。近年來,我們在“藝銜考核”項目中增添了個人節目的表演環節,對演員基本功素養、專業技術及藝術創作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定。我們在打造“元舞際”原創院線品牌,讓演員帶着自己的作品亮相舞&,還推選他們去參加國際舞蹈比賽。2023年,我們團還推出了原創舞蹈劇場《領地》,由演員們自編自創自導自演,進一步拓展年輕團隊的展示&&。
主持人:對高等院校和國有院團而言,要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我們該如何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
黃昌勇:文化人才的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需要適宜的環境來滋養。政策環境的營造最忌“一刀切”,比如上海戲劇學院有不少活躍在社會上的知名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創作與學校教學管理時而會産生衝突,如果簡單處理成“二選一”或者“一刀切”,不夠科學。好的做法是把兩者結合起來,鼓勵校內藝術家積極承擔校外創作,把校外創作化為培養人才的産學研&&,學生也能得到在校內很難有的高水平實踐機會。
同時,如何把校外藝術家引進來,上海戲劇學院也有一定的嘗試。我們推出“PT計劃”,即柔性引進知名藝術家短期到學校工作,承擔教學和創作任務,這項改革已經形成制度,試點經驗得到文旅部和上海市教委的肯定和推廣。相比而言,校內藝術家如何走向校外,還缺乏更系統的制度設計。其實,俄羅斯在國家層面就有很好的制度安排,即實施藝術家雙聘制度,知名導演既是專業藝術院校的教授,同時也是某個劇院的藝術總監。
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目前,人才評價職權往往還集中在行政主管部門,特別是在國有事業企業單位,評價標準還不能夠做到以實際貢獻為主,仍然看重項目、論文、獲獎等,“破五唯”説説容易做起來很難。上海戲劇學院一度出現全國實力最強的表演係沒有正教授的局面,就是職稱評審“一刀切”導致的。後來,我們採取分類評價,列出教學型和創作型類別,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我校“‘破五唯’導向下藝術類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研究與實踐”還被評為“2022年上海市教育評價改革優秀案例”。現在各類晉陞和評獎等還對學歷學位有一定要求,哪怕已經是在業界得到高度認可的知名藝術家為此也只能望洋興嘆,而對那些自學成才的藝術從業者就更加不利了。這些都成為營造有利於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的痛點、堵點,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來研究、來解決。
朱潔靜:我們要緊密結合“齣戲”與“出人”,尊重藝術規律,打造以頭部舞劇為核心、舞蹈劇場為輔助的階梯式作品結構。
最重要的是,營造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創作土壤。舞&的作品儲備越豐富,演員們得到的成長空間就越廣闊,更有機會突破瓶頸期。院團要努力營造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創作環境,形成文藝精品和文化人才互相成就的生動情景。增加采風、下基層等切身實踐項目,引導演員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回歸創作的初心本源,凝聚團隊的精神內核。目前,我們團正在排演大戲《李清照》,希望這部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能得到觀眾的認可,也給年輕演員創造演繹不同風格角色的機會。同時,我們將一定的創作權交給演員,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個性與闖勁,推出更多如《領地》那樣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