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上映後不久,導演胡玫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較長微博,針對其精心籌備18年之久的作品遭遇惡意評分與人身攻擊進行了強烈譴責。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胡玫導演特別提到了兩位抖音UP主,認為他們是此次惡意攻擊的主要源頭之一。
這一事件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在微博發布當天,有關影片的多條相關內容成批登上熱搜,不僅讓影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也將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自媒體影評人之間的“批評”與“反批評”現象推向了風口浪尖。
回溯電影史,導演與影評人之間的紛爭由來已久,也曾譜寫出諸多和諧對話的佳話。從中國第一代導演張石川的謙遜之態——“影片上映後,次日我必細心研讀各類批評,從中汲取寶貴意見”,到第二代導演蔡楚生在左翼影評人鞭策下的蛻變,這些故事無一不彰顯着批評對於電影創作進步的推動作用。步入新時期,影評大家鐘惦棐與電影導演謝晉的交往,更是為影評界與導演界樹立了典範。《謝晉電影十思》一書,不僅是鍾老對謝晉藝術生涯的深刻反思,也是兩人相互尊重、共同成長的見證。而在美國,已故影評巨匠羅傑·艾伯特則以他的專業精神與公正態度,贏得了全球電影人的尊敬。他敢於直言不諱,對佳作不吝讚美,對爛片亦能給予嚴厲批評,但其言論始終基於理性與責任,未曾引發與導演間的無謂爭執。他的逝世,不僅令美國電影界深感痛惜,更讓世人看到了影評人應有的風範與影響力。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隨着新媒介時代的到來,電影的接受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短視頻的快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為電影批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挑戰。短視頻&&如抖音、快手等,憑藉其短小精悍、易於傳播的特點,迅速成為觀眾或電影發燒友發聲的重要陣地。很多自媒體影評人已經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觀影風尚,更參與塑造了觀眾對電影的認知與評價。
實際上,此次“《紅樓夢》事件”並不孤立,可以讓人回想起近年來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自媒體影評人之間頻繁爆發的爭議事件。早在2006年,陳凱歌的《無極》被胡戈剪輯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一惡搞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發了陳凱歌的強烈不滿,並&&要上法院提起訴訟。儘管在這場爭議中,將胡戈視為“影評人”身份的話,或許牽強,但因其“以影評影”的創作方式,已經構成了“視頻影評”,從這點來講,他已經具備了自媒體影評人的屬性,而這一事件無疑為後來自媒體影評人與導演之間的批評與反批評現象埋下了伏筆。隨後,時間推進到2013年,馮小剛導演的《私人訂制》上映後,儘管票房飆升,但口碑卻不佳。面對影評人的批評,馮小剛在微博上連發多條怒氣沖衝的回應,與影評人展開了激烈的口水仗,這一事件再次將導演與影評人之間的矛盾推向了風口浪尖。緊接着,2014年,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2》在票房大賣的同時,也引發了影評人的廣泛爭議。周黎明等影評人針對影片中的價值觀問題發表了尖銳批評,直指其傳遞的消費主義及某些道德傾向。郭敬明非但沒有回避這些批評,反而選擇直接在微博上轉發並回應周黎明的言論,用“你看見什麼你就是什麼”這樣直接的嗆聲,與影評人形成了鮮明對峙,進一步激化了導演與影評人之間的衝突。
由此,從陳凱歌的《無極》到馮小剛的《私人訂制》,再到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以及胡玫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貫穿其中的線索:在當前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自媒體影評人之間的批評與反批評現象愈發頻繁和激烈。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既涉及導演對批評的敏感度和反批評的方式,也與自媒體影評人評價的客觀性和專業性有關。這一系列事件構成了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自媒體影評人之間複雜而微妙的互動關係。每一次的爭議都不僅僅是對影片本身的評價,更是對電影藝術、創作自由、觀眾審美等多方面的深刻探討。
而胡玫導演此次的遭遇,正是這一新媒介影評生態下的一個縮影,為這一話題增添了新的注腳。它不僅反映出在新媒介時代文藝作品和創作者所承受的市場壓力與輿論挑戰,更揭示了當下自媒體影評人與導演之間關係的複雜性。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不禁要思考:在新媒介時代,如何促進自媒體影評人與導演之間的理性對話?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公正的電影批評生態?這不僅關乎到電影界的內部和諧,更關係到如何共同推動中國電影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看到,在電影批評領域,傳統的學術評論往往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與大眾的觀影體驗之間橫亙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其受關注度也相對有限。這類評論往往拘泥於既定的理論框架之中,表達上要麼顯得中規中矩、循規蹈矩,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獨到的見解;要麼深陷於理論、自説自話,難以與廣大觀眾産生共鳴。
相比之下,活躍於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的自媒體影評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在電影評論界嶄露頭角、風頭正勁。一方面,這類評論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傳播力,能夠迅速覆蓋並影響廣大的觀眾群體,其影響力之大不容小覷。它們如同一面棱鏡,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社會各階層的觀影心聲,使電影批評呈現出更加多元和立體的面貌。另一方面,儘管這類評論中可能摻雜着一些粗糙的表達和情緒化的宣泄,但正是這種真實、直接、未經雕琢的聲音,往往能夠直擊人心,直抒觀影之後的真實感受,為觀眾提供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生活的觀影參考。這種真實性和直接性,正是“草根”或“大眾”魅力所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自媒體影評的存在與價值,鼓勵並引導其健康發展,使其成為推動電影藝術進步的重要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導演與影評人都應學會如何正確行使批評與反批評的權利,以促進有益的交流與爭鳴,而非無意義的謾罵與攻擊。導演應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善用自媒體&&發聲,展現真實、專業的形象,可以通過分享創作心得、解讀作品背後的故事等方式,與觀眾建立更加緊密的情感&&,增強作品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自媒體影評人在評價電影時,則應當建立在控制情緒、避免言辭過於刻薄或情緒化的基礎之上。此次被胡玫點名的一位UP主,其視頻內容在筆者看來是客觀的,從情節、視覺、人物等多方面對電影進行了評點,實際屬於正常影評範疇,並非謾罵,但是其標題“爛透!試毒《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從未見過如此歹毒的《紅樓夢》電影”確實用詞激烈,帶有明顯攻擊性。
電影,作為集藝術、文化與情感於一體的複雜作品,其評價本應是一個深入探討、相互 啟發的過程,而非淪為情緒宣泄或網絡暴力的溫床。尤其當前,網絡語言霸凌的問題日益嚴峻,它像一把無形的利刃,不僅割裂了理性對話的空間,更在無形中侵蝕着社會的文明底線。將惡意攻擊、人身侮辱等不當行為帶入電影評價之中,或許能在短期內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不僅損害其自身形象和公信力,更阻礙電影藝術在健康、積極的氛圍中成長與發展。夏衍先生那句“我們影評人缺乏的是:真摯的學習態度和善意的忍耐精神”,至今振聾發聵,提醒自媒體影評人應當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審視每一部作品,既指出其不足,也肯定其亮點,即鐘惦棐所言“好處説好,壞處説壞”。
電影批評與創作宛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互依傍。這一過程,核心在於對話與理解的橋梁,而非對立的鴻溝。自媒體影評人應以更專業的視角、更理性的態度,與導演及創作者展開深入而富有建設性的交流,共同挖掘電影藝術的深層價值。而導演們也應敞開心扉,積極傾聽批評的聲音,從中汲取靈感與改進的方向。唯有如此,中國電影才能在批評與創作的良性互動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持續繁榮。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播電視系主任,復旦大學與山東省廣播電視局聯合培養博士後 高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