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超級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上,2010年11月17日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對孟祥飛來説,這一日仿佛如昨日般清晰。
那天深夜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機房,孟祥飛正在“天河一號”主控&前值班。突然,一個電話驟然響起。
這是一個越洋電話,電話的那頭是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劉光明,他正在美國出席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發布活動。電話核心很簡單:我們拿了世界第一。
機房冰冷的空氣瞬間被點燃,孟祥飛猛地起身,繞着天河一號這座鋼鐵巨獸奔跑,一圈、兩圈……“當時是熱淚盈眶。”孟祥飛回憶説,我非常興奮,但是無以發泄表達這種興奮。
那一刻,沒有掌聲,沒有歡呼,只有冷卻系統恒定的嗡鳴,像時間的脈搏,記錄着一個國家在超算賽道上終於挺直脊梁的瞬間。
這眼淚,不僅是喜悅,還有心酸。“中國最早的超級計算機‘銀河一號’,是真的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起步。”
那時沒有精密流水線,唯有科學家用血肉填補技術的鴻溝。“200萬個焊點是我們科學家一個個精準地焊起來的。”
200萬個電子管焊點,錯一處即是滿盤皆輸。總師慈雲桂立下軍令狀:“豁上這條老命,也得把中國的巨型機幹出來!”誓言如金石墜地。
這不僅是軍令狀,也成了幾代超算人的精神烙印——突破技術鐵幕,研製屬於中國的超級計算機。最終他們成功了。
面對“銀河一號”的成功研製,孟祥飛在內的科研工作者很清楚,在當時而言,這是為中國自主超算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也看到,那時候確實我們在跟跑。”
他們蹚出“跟跑”的血路,默默為未來埋下種子。孟祥飛説,在“銀河一號”這個基礎上,我們持續研製我們自主的超級計算機,既積攢技術,也為我國超級計算機領域實現人才培養、團隊建設。
中國超算在跟跑,但每一步都在積攢力量。技術、人才、團隊——這些看似枯燥的磚石,堆砌起自主創新的地基。轉折發生在2009年。
當世界還在沿襲傳統架構時,中國的科學家已不甘於“跟跑”。孟祥飛説,我們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CPU加GPU異構體系架構”的這種超級計算機。
這是以顛覆性思維劈開的新路徑,質疑也如潮水般湧來:“這條路根本不通!”他們以沉默對抗喧囂,讓代碼在無眠的深夜壘成護城河。
2010年,世界頂級的計算機體系架構大會首次為這篇來自孟祥飛這個團隊的中國論文亮起綠燈。同年,我國用這種自己創造的體系架構做出了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
當年11月17日,“天河一號”以每秒千萬億次算力登頂全球,中國的超算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這也用鐵的事實宣告:所謂“無人區”,不過是勇敢者命名的戰場。
熱淚為證,長夜奔跑即是青春圖騰。孟祥飛繞着天河一號奔跑的身影,恰似中國超級計算機發展的征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一。
這不僅是一個人無聲的興奮,也是獻給所有銀河機房裏焊接搶的嘶鳴、獻給科研人彎着的背影、獻給試驗&上冷卻的泡麵、獻給被代碼磨出繭子的青春的一場加冕禮。
15年光陰呼嘯而過。今天的“天河”序列已化作算力洪流,托舉着中國創新的星空,深海一號、白鶴灘水電站、港珠澳大橋等背後都有“天河”貢獻。
中國超算的奇蹟,是無數個孟祥飛們深夜的堅持;榮光的背後,終將化作後來者腳下的路基。 在奔向2049的征途上,每一次對極限的衝鋒,都是中國青年寫給未來的情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