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索煒)20日,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上,正泰中國區發電與新能源銷售部副總經理龔恩樂,就風電行業面臨的挑戰、技術趨勢、産業鏈協同與國際化戰略等與新華網對話。
作為年營收近2000億元的能源領域的綜合型企業,正泰在風電産業鏈中扮演多重角色。“我們既是電站建設者,也是設備供應商,同時是堅定的綠電應用擁簇者和負荷消納者。”龔恩樂介紹。
為提升産業鏈協同效率,正泰成立了專門面向新能源上下游的銷售團隊,實現“一站式”服務。同時,公司與風機廠商深度合作,共同開發適用於高海拔、高風沙、沿海等複雜應用環境的低壓電器E系列配套産品,同時輸配電推出塔筒充氣櫃、機艙變等設備,實現産品開發需求來源於設備應用場景,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
龔恩樂將風電技術發展趨勢概括為“大容量、智能化”。他指出,陸上風機單機容量已突破15兆瓦,海上風機更達21兆瓦,正泰的大容量箱變設備已實現成熟配套。
此外,隨着漂浮式風機技術的發展,深海風電成為下一個藍海。“海上設備研發是重要方向。”他&&。
當前,新建風電場已基本實現無人化值守,老舊電站則需逐步改造。龔恩樂認為“無人值守”是必然趨勢。“系統應能主動預警、壽命預測、遠程運維,實現‘無人運檢’。”
積極布局風電技術的同時,正泰也看到了未來的産業機遇與挑戰。
風機退役潮即將到來。“2025年面臨到期退役的風機約1800&,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激增至3.4萬台,”他援引行業數據指出,這些早期風機佔據了優質風資源點位,如何實現“以大代小”改造,是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2024年,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旨在通過村企合作模式推進農村地區分散式風電開發。龔恩樂提出,退役風機是否可以參與到馭風行動中,使其持續發揮價值,資源利用最大化值得探討。
面對目前行業激烈競爭與新能源消納挑戰,龔恩樂提出從“能源端”與“消納端”雙管齊下。在能源端,要堅持多能互補,包括火電、核電、水電、光伏與風電協同發展,並持續降低新能源建設成本;在消納端,他呼籲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新能源技術與標準“走出去”,電送全球。
“未來,隨着國際環境變化,我們對海外産能與産品輸出將持續增長,包括組件、變壓器、組合電器、箱變、中低壓成套設備等系列産品。”他&&,正泰已在全球建立售後服務體系,提供本地化技術和服務支持,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