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AI生成
“八爪魚”成長路線為受訪者帶來了哪些進步:
拓展自身能力、積累就業競爭力 70.49%
提升綜測成績、爭取升學機會 69.88%
發展個人愛好、豐富精神生活 63.61%
獲取優質人脈資源 52.75%
提升各方面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47.71%
服務社會、實現社會價值 37.61%
其他 1.83%
“穿山甲”成長路線為受訪者帶來了哪些進步:
在目標領域深耕,打造核心優勢 70.00%
為未來升學、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59.06%
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48.30%
快速獲得目標領域成果 47.74%
其他 0.19%
---------------
在井岡山大學護理學院的實訓教室內,高祺正站在靜脈穿刺模型前,她緊握針頭,全神貫注地調整着進針的角度和速度。旁邊的書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着注意事項和操作技巧——這都是高祺通過無數次嘗試後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今年大三的高祺目標明確,希望在護理領域深耕。
大二那年,北京理工大學的吳小舒一邊備戰期末考試,一邊準備當年的“明法杯”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為了更好地備賽,除去復習專業課的時間,她把其餘時間都用來為比賽蒐集和整理資料。吳小舒坦言,自己“度過了精神高度緊張的一段日子”,甚至需要定鬧鐘提醒,才能想起吃晚飯。“不停地找案例、找法條、找司法解釋,總結歸類,在緊迫感和成就感之間來回翻滾。”她形容自己是“八爪魚”型的學生。
開學季剛過,大學新生站在人生新的起點。進入大學後,是成為一個涉獵廣泛、多線並進的“八爪魚”,還是做深耕某個賽道的“穿山甲”?不同的選擇對未來會有哪些不同的影響?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相關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真實態度和經歷,共回收有效問卷1430份。調查發現,49.37%的受訪學生更傾向於“八爪魚”式成長,39.16%受訪學生選擇成為“穿山甲”,另有11.47%受訪者&&尚未明確方向。
“八爪魚”:多渠道、廣撒網,超七成受訪者為就業儲備
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學工辦主任鐘晴發現,剛步入大學時,不少同學都會成為“八爪魚”,想要去多嘗試,“我覺得探索的過程也是收穫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會更了解自己。”鐘晴鼓勵新生多嘗試,從而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吳小舒看到身邊同學都在多方面發力,她坦言“不自覺地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在吳小舒看來,選擇“八爪魚”式的成長路徑,一方面是出於對未來就業的考量,希望通過多方面提升能力,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來自揚州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孫琼也是一位“八爪魚”選手。上課時,孫琼力求學好小學教育專業的核心教程;課堂外,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會、繪畫組與教學設計工作坊裏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天時間都排得很滿。”孫琼説。
“八爪魚”式的成長路徑以近半數(49.37%)支持率,成為更多受訪大學生的選擇,其背後動機多元且現實。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選擇做“八爪魚”的原因包括:拓展自身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74.65%);提升綜合評測成績(62.75%);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豐富校園生活(59.21%)。此外,結識不同領域的人(52.41%)、提升各方面能力(41.36%)、通過志願服務活動實現社會價值(40.79%)也是不少受訪學生的選擇原因。“八爪魚”不僅是一種成長方式,更被一些受訪學生視為應對不確定未來的“安全網”。
作為公費師範生,孫琼坦言,自己基本不用擔心未來就業,但她仍傾向於“八爪魚”式的多渠道探索,在孫琼看來,“八爪魚”式策略最大的價值,在於幫她實現了“能力互補與全面成長”。“我不想做一個只懂教學的‘教書匠’,更希望成為能育人、善創新、會組織的綜合型教師。”雖然未來就業比較有保障,但分配崗位質量仍有差異,孫琼希望通過“八爪魚”式的發展,實現多維度積累,在未來就業時掌握更多主動權。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選擇“八爪魚”式發展的受訪大學生參與的活動中,學習專業課(71.53%)、參加各類資格證書考試(61.19%)、參加各類學科競賽(56.09%)位列前三。此外,技能愛好、科研項目、志願服務、社團工作、學生幹部、實習、兼職等均有受訪學生涉獵。
值得注意的是,近八成(79.75%)選擇“八爪魚”式發展的受訪者認可這種成長路線,尤其認可其在拓展自身能力、積累就業競爭力(70.49%),提升綜測成績(69.88%),豐富精神生活(63.61%),獲取優質人脈資源(52.75%)等方面的作用。在鐘晴看來,大學是一個試錯成本較低的場所。如果有精力可以兼顧的話,可以作多元嘗試。
不過,多線作戰也有“代價”。“這種選擇確實會讓我在某些領域難以做到極致。”孫琼坦誠地説,“比如有些競賽,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或許有機會衝擊更高獎項,但因為同時參與多項事務,最終可能只拿到‘三等獎’或者‘參與獎’。”
吳小舒也感受到了“八爪魚”路線的高強度挑戰。大二時,吳小舒一邊準備期末考試,一邊跨校上課,一邊還報名參加了一個比賽,“強度非常大”。
調查數據表明,在選擇“八爪魚”式成長的受訪者中,46.15%指出“多線並行導致效率低下”,42.31%&&“任務衝突情況嚴重”,30.77%&&“任務多感到身心俱疲”,還有26.92%&&難以平衡“廣度與深度”,15.38%坦言“淺嘗輒止,難以深入”。pagebreak
“穿山甲”:專注深耕,打造核心優勢
不同於“八爪魚”,也有一部分同學選擇“穿山甲”式發展,展現出較強的目標性和滿意度。調查發現,73.04%受訪學生選擇做“穿山甲”的原因是更願意將時間精力聚焦在提升核心競爭力,53.93%受訪者是因為有明確目標,49.46%受訪者因對某領域興趣強烈,31.61%受訪者則期待在單一領域快速出成果。受訪學生認為“穿山甲”式成長在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作用顯著。
今年,高祺參加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她運用各種統計工具和軟體進行數據處理,她坦言,數據分析對於未來在護理科研領域繼續研究是極其寶貴的。大學期間,高祺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各類競賽中,特別是創新創業類大賽以及與專業緊密相關的技能類競賽。“競賽不僅是知識的實踐應用,更是對專業能力的全面錘煉。”高祺説。
目前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王濤是“穿山甲”的典型代表。從大學開始,他就一直堅定地要走學術研究這條路。本科畢業後,他先後前往紐約大學、蘭卡斯特大學繼續深造。在王濤看來,做學術的人不可能建一座空中樓閣,一定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小小的突破。平日裏,王濤享受閱讀大量文獻的狀態。“讀着讀着,我愈發明白牛頓那句話的正確性,‘如果説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截至目前,他已發表兩篇CCF-A類會議論文。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選擇“穿山甲”式成長的同學主要聚焦於專業課學習、各類資格證書考試、技能興趣愛好培養、學科競賽、科研項目中的一兩個方面。
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嚴小佳也形容自己更像“穿山甲”,從踏入大學校門起,她便執着於園林專業的課程學習,期待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轉化為真實的景觀。在嚴小佳看來,分散精力會讓自己難以在核心領域沉澱,無法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嚴小佳的擔心與一些受訪學生不謀而合。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大學生認為“穿山甲”式發展的集中優勢體現在,在目標領域深耕,打造核心優勢(70.00%);為未來升學就業打下堅實基礎(59.06%);明確未來發展方向(48.30%),快速獲得目標領域成果(47.74%)。
不過,在受訪大學生看來,堅持做“穿山甲”也存在涉獵領域單一、視野受限,缺乏備選方案,社交圈窄等問題。
剛進入本科時,王濤時有焦慮。“有些同學不停地參加社團活動,學習成績還好,在科研競賽中也能拿獎,讓我感覺和他們之間有落差。”
嚴小佳也有類似的困擾,高度聚焦的策略讓她面臨着一些限制,為了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學習與技能提升上,不免犧牲了一些跨領域探索的機會。“有時候看到身邊的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甚至組隊開展創業項目,接觸到更多元的領域和可能性時,難免會産生一些顧慮,擔心自己活在‘信息繭房’裏。”
成長沒有完美策略,“動態匹配”才能尋得“最佳適配”
鐘晴認為“八爪魚”和“穿山甲”確實很形象地比喻了一些大學生的狀態。鐘晴也是所在學院的輔導員,平日裏與學生接觸很多。她身邊既有“八爪魚”,也有“穿山甲”。“我們班上的陶怡同學就是‘八爪魚’的典型代表,學生幹部工作、專業績點、專業科研競賽一個都不落,已經獲得了保研資格。‘穿山甲’型的同學也有,比如李子木同學從入學起就認定了考研這件事,現在績點排名第一。雖然生活單調,但目標很明確。”鐘晴以自己班上的學生舉例。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近八成“八爪魚”受訪者(79.75%)認可“八爪魚”的成長策略,78.39%的“穿山甲”也認為自己的選擇正確。
“八爪魚”和“穿山甲”並非孰優孰劣的對抗模式,而是不同階段、不同個性學生的針對性選擇。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中,25.06%的“八爪魚”計劃轉向“穿山甲”,僅有12.90%受訪者計劃從“穿山甲”轉向“八爪魚”,另有37.50%受訪學生堅持當前選擇的策略。這一數據或許表明,多賽道嘗試後,部分學生更願回歸專注;而一旦選擇深耕某個路徑,受訪者則較少再選擇重新開始多向發展。
談及未來,嚴小佳認為,她也許不會將“穿山甲”式發展視為一成不變的準則。“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某天風景園林行業發展出現重大轉型,或者我個人的興趣發生了轉移,我可能會適度調整自己的策略,增加對新領域的學習和接觸。”
鐘晴也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有着不同的選擇。“大一、大二的學生傾向於探索自己適合什麼,嘗試多個方向,也就是成為‘八爪魚’,但是到了大三和大四時,他們就會對自己有一個大概的定位,對未來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他們就可能會成為‘穿山甲’”。
關於什麼是“有價值的多元嘗試”和“無意義的盲目內卷”,鐘晴認為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清楚自己通過實踐可以獲得什麼。“學生參與相關活動應該帶着思考去實踐,這樣才能有所收穫。”(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濤、吳小舒、陶怡、李子木、嚴小佳為化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思 卞心怡 實習生 孫子騏 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