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人類何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價值何在?如何創造兼顧技術變革與人文精神的人類未來?
9月23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共聚中國人民大學,參加該校首場“科學、哲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與1000余名人大師生共話人工智能和人類未來,以一席“星空下的對談”開啟一場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
“科學探尋真理的法則,哲學拓展思想的邊界,藝術叩問生命的回聲。三者同源共流,都是人類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偉大嘗試。”
“科技與人文並非二元對立,它們是人類文明翱翔的雙翼,是驅動社會前進的雙輪,缺了任何一方,我們都無法行穩致遠。”
科學、哲學、藝術領域的三位巨擘,“AI時代”“人類價值”“倫理邊界”“人類未來”幾個關鍵詞,一場幽默又深刻的對談在星辰點綴的幕佈下緩緩流淌開。
“人類會被AI取代嗎?”
莫言曾經試驗過用AI搞創作,卻發現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華麗辭藻的堆砌,毫無情感和思想,“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無數的詩人和作家,無論AI的文學創作能力多麼強大,都是建立在人類原創作品的基礎之上,原創始終是AI發展進步的元動力。”
“人造出來的東西永遠不可能超過人。”在袁亞湘看來,即使強人工智能(AGI)出現,其智慧也遠在人類之下,“汽車比我們跑得快,不等於汽車比我們強,AI或許在某些方面比人類強,但人類是個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層都是人類數學的突破。”
吳國盛認為,“擔憂AI取代人類是幻想的結果”,縱觀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每一項新技術出現時,擔憂和興奮往往相伴而生,而技術每向前一步,都會經由人類社會的檢驗。“AI生成的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糊弄不了,但它誘使你躺平、懶惰、道德下滑,讓你過度依賴它進行思考,這才是需要擔憂的。”
面對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法律等問題,在三位嘉賓看來,珍視人類文明的獨特性,才能讓我們駕馭AI、在不確定性面前保持樂觀和自信,走向科技與人文協同的人類未來。
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將依託這一品牌,持續推動科學、哲學與藝術深度交融,以“跨界融合”激活文科教育新動能,探索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