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書記吳強明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圍繞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的實施要求、學校創新舉措,以及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學科研社會實踐各環節的實踐路徑作了深入解讀,並就面向2035教育強國目標如何發揮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分享了見解。他&&,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建校七十余載,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築牢了廣大教師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根基,孕育了尊師重教、樂教愛生的大學文化,貢獻了科技強國、能源報國的“石大擔當”。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吳強明:教育家精神作為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旗幟,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需關注學生人格塑造,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是在全面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背景下,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再深化、再發力,必然要求高校全方位融入、全鏈條融合在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等工作中,不斷構建涵養教育家精神的長效機制,以制度創新釋放育人活力,以文化浸潤提升精神境界,使教育家精神成為建強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我校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黨員領導幹部的示範力、引領力,持續強化教師思政工作,通過系統實施“釋、宣、樹、倡、諾”五字工作法,全方位、立體式開展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活動,廣大教師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呈現新風貌。學校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內涵,豐富師德教育資源,推出《教育家精神石大教師筆談》系列文章,牽頭各石油高校出版《教育家精神與石油報國》叢書;健全學校榮譽表彰體系,積極加大典型選樹和宣傳力度,開闢《師者本色——我的從教故事》等專題專欄,持續講好教書育人故事;強化師德監管,加強師德師風專項巡察以及警示教育案例建設,創新推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師德電子承諾書》,確保教師“學準則、明底線、作承諾”實現“全覆蓋、無死角、可追溯”;突出成就教師,強化關心關愛,建立校院領導幹部與教師“結對”&&,打造教師“薈萃午餐敘”“院長書記話師德”“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等思政品牌,不斷強化教師的育人職責和使命。相關經驗做法被列為2025年教育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先進案例。
問題:在推動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方面,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下功夫?
吳強明:高校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涵育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推動教育家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扎根、在科研創新中賦能、在社會服務中昇華,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要讓課堂教學成為教育家精神的“加油站”。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授的主要場所,更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一是將教育家精神有機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通過教師入職、晉陞、榮休等活動,浸潤傳承教育家精神和石油精神,搭建覆蓋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培養培訓體系,推動廣大教師將教育家精神從認知認同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行動自覺。二是將教育家精神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實施課程思政“三百工程”,建設百門思政示範課程、示範課堂和典型案例,推動教育家精神與石油精神、石油文化、綠色低碳理念等統籌融合到每一個專業和每一門課程,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不斷推動課堂教學從“知識本位”向“育人本位”的根本轉型。三是將教育家精神踐行情況融入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加強教學質量評價、強化課堂教學紀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推動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走實走深,落地見效。
要讓科學研究過程成為教育家精神的“孵化場”。一是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端&&為支撐,圍繞能源領域關鍵理論和技術難題,強化有組織的“頂天立地”式科研,引導教師把深刻理解、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體現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二是深化科研評價綜合改革,構建良性學術生態。對油氣領域重大原創研究、技術裝備攻關實施“十年磨一劍”長周期滾動資助和“揭榜挂帥”動態支持,營造“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的創新文化,為培育“大師”、出“大成果”提供強大動力。三是注重育研協同,打造人才輩出新高地。深入實施“光華學者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推行“戰略科學家成長計劃”、青年人才“培育計劃”和“學術夥伴計劃”,育研結合實現提升科研能力與踐行教育家精神“雙向賦能”。
要讓社會實踐成為教育家精神的“淬煉場”。實踐出真知,更是涵養教育情懷、錘煉教育智慧的活水源頭。一是加強教師國情教育研修,以“能源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為主題,組織廣大教師赴石油石化企業,在深刻了解感悟一線生産實踐中,強化對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的認同。二是建立教師反哺社會長效機制,鼓勵支持教師以技術推廣、科普講座、智庫諮詢、科技挂職等方式回饋社會,讓教師在服務社會中錘煉“啟智潤心”的育人本領。三是完善教師實踐評價激勵機制,將參與重大社會實踐成效納入教師評價體系,讓涵育教育家精神有制度保障、有內生動力。唯有如此,教育家精神才能在實驗室生根、在工程現場綻放、在祖國大地結果。
問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教育家精神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吳強明:我認為,到2035年,中國高校應是一個扎根中國、面向全球、融合創新、開放包容、引領未來的生態系統,在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不辱使命。實現以上目標和願景,我認為,關鍵在於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數字化與全球化時代,這種精神需要通過更加開放的姿態持續煥發活力,最終實現師生之間的精神共鳴和智慧傳承。
下一步,學校將緊扣國家戰略需求,扛牢政治責任;緊盯問題短板,突出重點關鍵;健全長效機制,深化品牌培育;着力在“責”“實”“效”上下功夫,深入推進涵育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全面建強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為學校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能源領域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更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