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以藝化人、以美培元
高校美育的多彩實踐(在一線)
電影《倒倉》放映結束,場燈漸亮,掌聲響起。
在近2000名觀眾期待的眼神中,66歲的戴錦華教授走向舞&&央,開啟第五十場電影導賞:“接觸電影一輩子,在北大講堂和師生做映後談,對我來説是非常奇特的經驗。”
一桌、一椅、一束光,這場持續3年的光影對話,成為北大美育富有生命力的實踐樣本。物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丁若軒將每週三的電影導賞視為固定儀式:“在50場放映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王玨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欣賞藝術、理解生活:“沉浸於藝術,讓我更細膩地感知作品傳遞的情感,更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不只電影,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推出了以講解、示範、互動、交流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課堂系列普及活動,邀請各界專家走進燕園、走近青年,蹚出“藝術+學術”的美育之路。崑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主講“昆劇‘閨門旦’表演”;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佳林主講“藝術課堂: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感受藝術之美,是講堂對青年學子的美好承諾。
近年來,高校美育場館更加受到重視。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高校美育場館建設”。《教育部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加強美育實踐活動場地保障”。
位於燕園中心地帶的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形成了“感受藝術之美—欣賞美的內涵—參與藝術實踐—展示美育成果”的育人鏈條,持續發揮美育浸潤作用。
“2000年,講堂運行之初,沒有先例可循,創業者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北京大學會議中心副主任張勇説,“當時的運營團隊蹬着自行車、挨個上門尋求院團合作。”同年,講堂迎來了首場售票演出——中央芭蕾舞團表演的中國版《胡桃夾子》。高等院校與專業院團合作的模式初試成功,打破了校園禮堂“贈票搞活動”的慣例。
“25年來,我們與諸多高水平藝術樂團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師生的喜愛堅定了我們把講堂辦成‘高雅藝術殿堂、素質教育課堂’的決心。”張勇介紹,面對人工智能發展對人的審美素養的進一步要求,講堂計劃推出“星空計劃”,支持學生自主創作並孵化校園原創文藝作品。
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曾説:“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在北大,講堂除了禮堂、劇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資源的課堂作用。
一方面,德育為先,引進正能量作品,讓青年學子從文藝作品中聆聽時代強音、感受榜樣力量。另一方面,美育賦能,聯合元培學院、學生資助中心等校內單位以及中國美術館、雲岡研究院等專業機構,推出了“大講堂藝術實踐課”,涵蓋聲樂、器樂、雕塑、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藝術零基礎、學制一學期”的課程定位,吸引了眾多學子感受美、創造美。
“美育浸潤不僅是一種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元培學院副院長李泊橋説,學院與講堂聯合開設了“輕鬆歌唱”“導演創作基本原理與技能”等課程,並以登&演出作為結課方式。“一學期下來,我能看到同學們眼裏的光——在實踐中習得的審美感知和自信自強,正變成他們觀察世界的新視角。”
今年春季學期末,一場特別的音樂會在講堂上演。40多名零基礎的元培學院學生,經過一學期“輕鬆歌唱”課程的系統學習後,登上專業舞&,在《黃河大合唱》《茶花女》等經典作品中,唱出美育浸潤心靈的樂章。(記者 吳丹)(邱子睿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