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深刻影響未來,如何讓孩子從小建立對這項技術的正確認知與駕馭能力,是教育領域的關注方向。在此背景下,新華網、北京出版社、藝咖科技公司聯合開發了《人工智能通識》系列教材。
順時代之勢 應教育之需
教材響應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要求,助推中小學生人工智能教育,以紮實的內容設計、專業的研發團隊和普適性的教學適配,助力1-6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AI技術,完成人工智能啟蒙。
本系列教材通過6冊課本、48個生活化主題和“接地氣”的表述讓抽象的人工智能技術變得可觸可感,為不同地區的學生推開人工智能大門。
集眾家之智 固專業之本
一套精品教材背後,離不開強大的專家團隊的支撐。《人工智能通識》系列教材編制期間,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肖俊、國家超算中心博士趙文來、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昕等深耕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多位教授,從技術原理、學科融合、倫理規範等多角度,為教材內容築牢了專業根基。
在課程設計方面,由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德軍研究員等領銜的主編團隊,聯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課程專家,圍繞教學邏輯反復打磨,將高深的AI技術拆解為“觀察思考-體驗探究-實驗探究”的階梯式學習鏈。借助這套教材,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游戲感知AI,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小實驗理解技術原理,高年級學生可以在動手操作中思考AI倫理。這種“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更加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融趣味之妙 顯教育之慧
科學性、趣味性與普適性融合,是這套教材的特色。在“實訓工作室”中,孩子們可操作語音識別實驗,觀察機器如何“聽懂”語言;“創意實驗室”裏,學生們能用數字人生成工具製作專屬動畫,讓想象力“落地”;圖形化編程界面如“搭積木”般簡單,潛移默化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種在“做中學”的設計,將技術難點轉化為趣味挑戰。
本套《人工智能通識》教材在設計上注重“普適性”,教材配套了線上&&,支持多種硬體設備,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靈活進行適配;通過對圖像識別、生成式AI等前沿技術的融入,讓孩子們都能接觸到技術前沿。
借&&之力 拓教育之界
《人工智能通識》教材承載着讓每個孩子與AI“友好相處”的期待,為了讓它更加貼合教育規律與時代需求,教材編制過程中,新華網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支持搭建安全性強的配套實踐&&,助力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掌握技能並建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認知;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提供青少年教育領域的深耕經驗,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帶來了前沿技術支撐,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給予了算力支持,中國生産力學會新質生産力專業委員會則從産業落地角度給予了前瞻性指導。
得益於多家單位的協同支持,《人工智能通識》教材在內容質量,優質人工智能教育資源輻射範圍等多方面起點較高,也為使用教材的學生們進一步拓寬了知識邊界,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受益於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內容。
我們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夠通過這套書愛上探索、學會思考,助力他們成長為“與人工智能協同成長”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