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高校設施暑期向公眾開放!如何讓學生和公眾都滿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4 16:43:19
來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

這些高校設施暑期向公眾開放!如何讓學生和公眾都滿意?

字體:

  暑期一批高校推出多元化開放活動,場館設施不再“放假”,從體驗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如何讓高校資源“活”起來,讓游客“游有所獲”?

  今年暑假期間,一批高校校園、實驗室以及體育設施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從游學百年學府、體驗尖端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象牙塔裏的暑期嘉年華”熱度逐漸攀升。

  多元化的校園開放活動,能為公眾帶來怎樣的體驗?熱鬧背後,又該如何平衡校園秩序與公共需求,讓開放從“暑期專屬”走向“常態共享”?

  多所高校開放校園設施

  暑期去哪?也許高校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躲開人擠人的熱門景區,又能在校園林蔭道、藏着故事的老建築裏給身心充充電。這個暑假,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進一步敞開懷抱,開放的時間從7月10日持續到8月20日。在天賜莊校區的北門入口處,排隊進校的游客絡繹不絕,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一起領略百年學府的風采。

  家長韋先生説,今天是帶小孩子來學校感受一下大學校園的氛圍,校園環境特別好,古色古香。如果小孩子真能在蘇大讀書,畢業在蘇州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漫步在這所園林般的校園裏,東吳門、鐘樓等都是大家爭相打卡的點位。蘇州大學保衛處副處長王瑞成介紹,該校在保障校園正常秩序的同時,也為游客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游客通過預約之後,直接刷身份證就可以進校。學校還為大學生、準大學生、校友提供了一個免預約通道。

  同時,這個暑假,高校開放的觸角也在延伸到更多生活場景中。比如,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的孫先生平時很喜歡游泳,最近得知北京科技大學游泳館暑期整修後重新開放,他第一時間前來體驗。

△北京科技大學游泳館預約界面

  除了游泳館,假期期間,北京科技大學的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籃球館也同樣對社會開放。同時,學校還開設了暑期運動研學託管服務營,家長們不必再為孩子們去哪兒而發愁。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場館管理中心品牌運營主管崔小爽介紹,體育館是2008年的奧運場館,也是要承擔一部分的全民健身社會義務,在積極搭建青少年培訓&&,想把場館資源綜合地利用起來,更好服務周邊的市民、青少年。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暑假,包括北京科技大學在內,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多所高校的游泳場館都對外開放。不過,熱鬧背後也有新的考量,既要讓公眾享受到便利,又要保障正常校園秩序不受影響。

  如何應對“開放”帶來的挑戰?

  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部場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瑞説,如何平衡資源利用與校園管理,是各高校都在探索的問題。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有助於提高場館的綜合利用率,也提升了其服務社會的能力,但同時也會給高校的校園管理、安全管控,帶來壓力,這方面可能還需要去制定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方案,方便學校和社會、社區之間的使用平衡。

  除了校園景觀和體育設施,部分高校的實驗室資源也在這個暑假向公眾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比如,不久前,中國礦業大學開設了為期兩周實驗室開放活動,吸引了3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活動向青少年開放‌多個特色實驗室,涵蓋‌傳統手工藝、前沿科技體驗‌等領域‌。孩子們親手製作木藝書簽,體驗扎染工藝。

  據了解,中國礦業大學已舉辦多期開放活動,累計接待超6000人次,活動內容涵蓋地質學、物理化學、電子技術、太空採礦、AI等學科領域。中國礦業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副處長辛良介紹,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開放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科學、愛上科學。

  此外,隨着暑期的到來,多所高校也宣布對外開放校內博物館和展覽館,為公眾和學生提供“文化納涼”的好去處。燕山大學今年面向社會開放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博物館,該館陳列了1000多件古生物化石、石器、青銅器等。市民張超感慨,這裡的AR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生産狀態,知識密度與沉浸感都很強。孩子對歷史感興趣,到這裡立刻就被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吸引了。

  高校開放的意義,遠不止於提供一個參觀游覽或運動健身的場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開放校園,是讓公眾直接感受大學開放包容的治學精神和文化魅力的最好機會。

  從游學百年學府、體驗尖端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多元化的校園開放活動,為青少年以及市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假期生活選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校開放,更是讓高校與社會産生了持續的聯結。從邏輯從理念來説,大學應該為當地的社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包括文明素養的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還包括解決社會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那麼,如何讓高校實現更加有序、常態化的開放?儲朝暉&&,這需要社會與高校共同努力。社會一些參與高校的行為要遵從高校的規則,如果超越了高校能夠處理的範圍,就由相關的部門來解決,最終要實現高校和社會之間共同獲益、共同發展。

  

  來 源丨央視新聞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