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選手伊文龍和他砌築的墀頭墻。主辦方供圖
近日,在四川省瀘州市舉行的2025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上,00後小將伊文龍在泥瓦作文物修復師賽區衝出重圍,成為本屆大賽年齡最小的一等獎獲得者。在該賽區39名平均年齡47歲的參賽選手中,伊文龍的奪魁之路並不容易。
記者走進泥瓦作文物修復師賽區,仿佛步入了大型工地。空氣中瀰漫着灰漿特有的味道。每名選手面前都堆放着各類石材和原料,刨子、斧子、砌刀、水桶等工具擺了一地。
一眾老師傅中,一個高大壯實的小夥子十分顯眼。他皮膚黝黑,身穿迷彩褲子和條紋襪子,腳下卻踩了一雙黑色的老布鞋。24歲的伊文龍是場上年齡最小的選手,但要論接觸泥瓦作的年限,他稱得上是一名“老師傅”。
伊文龍出身於河北一個工匠世家,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對泥瓦作很感興趣,13歲就跟着父親在家學手藝。4年前,他第一次離開父親的庇護,在工地上接觸到墀頭墻這種建築構件。“當時別的師傅都會做,就我不會。”伊文龍回憶,那時受到的冷遇讓他“特別失落、鬧心”,“後來我就在一旁看別人幹,偷偷跟着學”。從半生不熟到得心應手,墀頭墻被他視為人生走向獨立的重要轉折點。而這次大賽,在看到考題是墀頭墻的那一刻,他感到“像是命運的安排”。
墀頭墻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極具特色的裝飾構件,位於山墻(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墻——記者注)兩端檐柱之外,銜接山墻與屋檐。作為本次泥瓦作文物修復師賽區的考題之一,16個小時的實操比賽中,選手要完成墀頭墻的瓦垛砌墻、磚體加工、封山挂瓦等全部步驟,十分考驗綜合能力。
據裁判介紹,墀頭墻這組考題裏,最見功力的環節是砍磚。製作時,伊文龍把這塊“最難啃的骨頭”放在優先位置,花費了不少時間。他砍出來的磚料線條穩定流暢,拼接處嚴絲合縫,點睛處的弧形“博風頭”看不出絲毫劈砍痕跡,渾然天成。一名裁判點評道:“這磚從線條上就能感覺出自信,非常有精氣神。”
伊文龍也確實是個自信陽光的男孩兒。雖然年紀小,但經年累月的積累和刻苦訓練給了他充足的底氣。他曾參與過明十三陵、北京潭柘寺、北京白浮泉遺址九龍池等古建築的修繕工作,“論經驗我不一定比老師傅差”。
伊文龍説,自己之所以擅長砍磚,除了功底紮實外,還因為有合適的工具。他用來切磚的鋸是自己改造的,能大大提升切割效率,還得到過有關專家的認可。“好多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用着趁手。”伊文龍咧嘴一笑,“我平時就喜歡邊幹邊琢磨這些。”
性格爽朗的伊文龍在工作中話並不多,幹起活兒來耐心又細緻,“既然要幹,我就得把它幹好了,不能迷迷糊糊的”。他舉例,在比賽中砌絲縫墻時,磚與磚之間的灰縫厚度要統一在2-3毫米內,要達到灰縫統一、橫平豎直的要求。對於泥瓦作,伊文龍説自己“越幹越喜歡”,“熱愛才會上心,要先學會付出,再談收穫”。
這份付出也讓他得到了期待的回報,捧着一等獎獎狀時,伊文龍又咧嘴笑了。賽後,泥瓦作文物修復師賽區裁判徐會臣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不少評委都給這名小將“幾乎打出了滿分”,而他也認為伊文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年輕選手”,“我們希望他能成為年輕工匠的目標和榜樣”。
因工作艱苦,泥瓦作文物修復領域很少有年輕人。有時夏天在建築屋頂工作,瓦面的溫度能超過50攝氏度。“站上去都跟烤肉似的。”伊文龍説。雖然辛苦,但他永遠忘不了父親的一句囑咐:“既然幹這個,就不能丟人。”“我的技藝、精神都不能丟人。”伊文龍説。(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 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