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為先書院院長洪波做客2025新華網高考情報局,為考生和家長介紹書院的基本情況。
Q1:為先書院名“為先”兩個字體現了什麼?書院的辦院宗旨是怎麼樣的?
清華校歌“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深刻詮釋了“為先”二字的精髓——一個人先具備獨特精神氣質,再學習文化知識強化本領,這也體現了為先書院的教育理念“器識固本,為先開新”。
在工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智能芯片、新材料、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正深刻影響人類未來。我們期待學子們不僅能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更能以原創性成果引領這些前沿領域的變革,成為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領導者。
Q2:為先書院的育人理念和培養目標是什麼?
為先書院以“使命驅動、敢為人先”為核心,秉持“師生從游、滴灌培養”的育人理念,致力於培養理工基礎堅實、人文素養深厚、領導力卓越的定義未來的科技領軍者。
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培養過程中,為先書院不僅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實踐創新與個性化發展。學生可以深入實驗室,與導師共同探索工程前沿問題,發掘科研興趣;同時,書院提供“一人一策”的定制化培養方案,涵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傳統學科,以及智能工程、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低碳能源等交叉工程方向。學生可自由選擇專業模塊,甚至自主設計課程體系,經教學委員會論證合理,同學們即可按個性化路徑完成學業。
Q3:如何保證“一人一策”方案的科學性?
“一人一策”的培養模式並非無邊界自由發揮,而是在清華大學嚴謹的教學框架下,以課堂教育、實驗室研究與實踐訓練三大基礎模塊為根本,結合每位學生的學術志趣與發展潛力進行個性化定制。
為確保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書院建立了嚴格的審核機制:
基礎模塊保障:所有個性化方案必須包含清華大學核心課程體系與科研實踐要求,確保學生具備紮實的學科基礎與創新能力;
教學委員會把關:為先匯集四個支撐院係的優秀導師,全程參與方案制定,從專業角度評估方案的合理性與挑戰性;
動態優化機制:方案並非一成不變,將根據學生階段性發展情況進行調整,確保始終與個人成長軌跡相匹配。
為先這種“底線+個性”的培養模式,既守護了清華教育的嚴謹性,又充分釋放了學生的創新潛能,使每位學子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上成長為卓越的科技領導者。
Q4:如何構建合理的育人體系助力學生成長?
構建育人體系,就像在守護一座智慧花園,既需要園丁的耐心培育,也需要木匠的精雕細琢。在清華嚴謹治學的傳統基礎上,我們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守底線、給空間"的成長環境: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的核心課程、實驗室訓練和工程實踐三大支柱,確保每位同學都能打下紮實的學術根基;另一方面又像園丁培育花草般,提供靈活的專業選擇、個性化的課程配置和開放的創新&&,讓不同特長、不同科研志趣的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靜待創新之花的開放。
在這個過程中,經驗豐富的導師團隊會全程陪伴,嚴格把關,確保每個個性化方案既科學合理又充滿可能。我們相信,正是這種"規範中求創新"的培養智慧,才能讓同學們在掌握真才實學的同時,又能綻放獨特的才華,最終成長為各具特色的棟樑之才。
Q5:為先書院在工科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作為清華大學第一個聚焦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工科書院,為先書院在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三大獨特優勢:
首先,書院整合了清華大學精密儀器係、材料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集成電路學院四大學院的優勢資源,匯聚了150余位博士生導師和200多名優秀教師,構建了國內領先的工科人才培養高地。
其次,我們創新性地設計了“TIC(即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科技創新與挑戰)”進階式培養體系。這個特色培養體系將本科四年劃分為TIC1到TIC4四個階段,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螺旋進階式開展科研探索和科技創新研究:TIC1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現場體驗;TIC2通過重復經典實驗夯實基礎;TIC3支持大膽創新,嘗試有意義的失敗;TIC4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項目。這種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有效幫助學生突破書本局限,培養真正的工程創新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們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在這種創新培養模式下,書院學生已展現出很好的科研潛力:有同學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新型疫苗,有同學開發微電極刺激干預幹細胞分化……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Q6:書院在導師的選拔標準和教學的互動機制上,有哪些具體的考量和安排?
在先書院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導師選拔與師生互動培養體系,在導師選拔方面嚴格把關。為先的導師主要來自精密儀器係、材料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四大支撐院係,均具備研究生指導資格,且教學科研經驗豐富,並通過書院教學委員會的嚴格教學評估後才能被授予為先書院導師資格。
在培養機制上,我們設計了立體化的互動網絡機制,我們要求每位為先的導師必須深度參與TIC課程中至少一個培養環節,為促進師生交流,書院還打造了“為先·小駐”、"導師微沙龍"、“為先講堂”等品牌活動,年均舉辦50余場交流活動,百分百覆蓋到每一位為先同學,打破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學生與院長、與教授輕鬆交流想法疑惑,拉近師生距離。真正營造出“亦師亦友”的育人氛圍,讓創新培養落地生根。
Q7:書院實驗室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
為先書院秉持“實驗室之門對學生敞開”理念,大一、大二安排經典實驗體驗,大三、大四讓學生參與一線科研,本科生可深度參與導師的工程實踐與科研項目,將學生推向清華科研前沿。
為強化産學研協同,書院創新性地重構了學分體系,鼓勵同學在大四上學期前往合作企業開展工程實踐,為此開設“國內外研學實踐(DIP)”課程。
為先書院率先在全國産業發展領先的地區,如深圳南山、上海浦東等地已建立了學生實踐基地。同時,近50家企業為書院的百餘名同學提供了350個研學崗位,平均每位同學可獲得三個崗位選擇。學生可以帶着前三年積累的紮實理工知識與能力投身熱氣騰騰的産業創新。TIC挑戰課程把學生從課堂引入實驗室, DIP實踐課程則是把學生從校園推向産業實踐一線。
Q8:理論與實踐相互助推的情況下應構建怎樣的教學實踐&&?
在教學&&搭建上,為先書院秉持“寬厚基礎-工程實踐-探索研究”三要素融合的培養體系,大一、大二上學期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課程投入大量精力,學分未減,為後續學習科研築牢根基。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大幅刪減、合併重復過時內容,為同學們在實驗室的實踐騰出時間,讓學生專注核心能力培養。在産業實踐安排上,鼓勵同學在大四上學期前往合作企業開展工程實踐,大四下學期回到校園。這一安排借鑒歐美大學“gap year”的理念。經歷産業實踐洗禮後,讓同學們回到校園,能重新審視自己,完善知識與素養的不足,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
書院培養理念核心是讓學生發現內心力量、感受世界廣闊、找到自身方向,學校選拔學生的標準不局限於硬性指標,更看重的是學生的軟實力。
Q9: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書院為學生規劃了怎樣的發展路徑?採取了哪些具體舉措以助力學生提升此方面能力?
在學生培養中,為先書院高度重視學生英語自信表達能力的提升,精心設計課程與環節。在全球化時代,良好英語表達能力是學生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
為鼓勵學生“走出去”拓寬國際視野,書院利用大二、大三寒暑假安排國內外實踐項目,尤其注重海外實踐,推出“先鋒計劃”。該計劃對科技創新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海外交流訪問活動等給予資金支持,助力學生走向世界。目前已有不少同學借此資助前往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交換學習,且人數隨計劃推進持續增加。
在海外合作上,書院不僅在東南亞與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地國家和地區的多所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還重視在歐洲拓展合作夥伴。學生參與海外交流項目,能體驗到不同的教育模式與文化氛圍,在與國際同行交流合作中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提高全球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