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為筆,熔鑄初心使命;以藝通心,激蕩時代迴響。2019年,北京舞蹈學院開啟了“那些故事”系列創作的征程。
原創中小型舞劇專場“那些故事”是以禮讚英雄人物、時代人物為主題的原創優秀小舞劇作品集錦。該項目參演人員分別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中國古典舞係、中國民族民間舞係、芭蕾舞係、創意學院和附中,通過這些人物動人的篇章,展現陳望道、夏明翰、趙一曼、袁隆平、王進喜、黃文秀等人物的崇高精神。
創排“那些故事”是北京舞蹈學院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課程思政新探索、“三全育人”體系下學演創研相結合的實踐教育教學新形態。作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新亮點,創排“那些故事”也是北舞人共同思考和踐行“如何在新時代守初心、擔使命”的生動實踐,是創新探索形成的“藝術+思政”“舞蹈+思政”的教育新模式,是引導師生自覺將舞蹈專業學習與藝術創作緊密結合,創作出一批有筋骨、有溫度的藝術作品。
以舞為筆:在紅色敘事中熔鑄初心使命
為了將“那些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給觀眾,北京舞蹈學院調動了各專業力量。從選題策劃到編舞排練,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師生們的心血。他們查閱大量資料,深入研究歷史背景,力求在舞蹈中還原故事的真實面貌,展現革命精神的內涵。在排練場上,師生們反復打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只為將完美的演出呈現給觀眾。
《半條被子》劇照
2024年,北京舞蹈學院原創中小型舞劇專場“那些故事”,獲評“北京高校校園原創文化精品”A類(精品項目),並於2024年1月10日在北京市天橋藝術中心上演,7月16日至18日期間又作為第十五屆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會專場演出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上演,收穫社會各界廣泛讚譽與好評。
多媒共振:讓英雄精神在傳播中觸達人心
“那些故事”的影響力超越了舞&邊界,通過“線上+線下”立體傳播,展示了英雄人物、時代人物的精神氣質。心之源藝術康復服務中心創始人、2020年度北京榜樣人物李輝在觀看演出後説:“我是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的一名舞者,現在也是坐在輪椅上的一名舞者,希望自己在殘疾人群體當中發揮北京舞蹈學院傳承下來的精神,帶領更多的殘障朋友進行革命題材的創作,謳歌我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支持和關心,展現殘障人士的新時代精神面貌。”在社交媒體上,“舞劇裏的英雄故事”話題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留言:“原來紅色教育可以這麼‘燃’!”這種“藝術化傳播+情感化共鳴”的模式,讓英雄精神從校園走向社會,實現了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統一。
《大道薪火》演齣劇照
三位一體:在實踐育人中書寫青春答卷
作為“三全育人”的生動實踐,“那些故事”構建了“實踐課+必修課+公開課”的育人矩陣。參與創排的學生在實踐課中淬煉專業能力,舞蹈演員在角色塑造中感悟紅色精神,藝術管理學生在演出製作中踐行責任擔當;學校團委將其納入必修課,組織學生觀看錄像、與主創交流,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面向全國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代表的公開課,則成為展示“舞蹈+思政”模式的窗口,推動育人經驗輻射全國。
《大道薪火》的編導胡淮北説,舞&上晃動的煤油燈與電子屏投射的星火交相輝映,中國古典舞身韻與現代編舞技法水乳交融,共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精神共同體。這部作品啟示我們:真正的革命敘事永遠指向未來,正如舞&上永不熄滅的星火,終將在一代代人的心靈土壤上綻放出新的光芒。
《母親·趙一曼》的編導譚昊認為,“那些故事”的創作及演出,其意義遠超舞&本身。它是一種教育的延伸,是藝術與思想的交匯,是時代與歷史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青年學子的成長蛻變,看到了舞蹈實踐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也看到了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最後一封家書》男主角夏明翰的飾演者、創意學院2022級現代舞專業楊舜祺,在談及塑造角色的過程時説:“每一次排練、每一次與夏明翰的相遇,都是一次心靈震撼。我開始明白,舞蹈不僅是藝術表達的方式,更是思想傳承的重要途徑。透過身體的溫度,去連接那一封封寫滿信仰的家書,去重溫那個時代捨生忘死的抉擇——這是藝術高校學生應該承擔的文化責任與使命擔當。”
這種將個人藝術成長與精神傳承結合的經歷,正是北舞師生的縮影。從舞&到講&,從校園到社會,“那些故事”不僅是一場藝術展演,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當藝術與信仰共振,當青春與使命同行,每個舞姿都是對“守初心、擔使命”的生動詮釋。
未來,北京舞蹈學院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作靈感,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