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元:用敬業愛生詮釋教育情懷 引領科學探索新征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1 08:57:03
來源:新華網

趙東元:用敬業愛生詮釋教育情懷 引領科學探索新征程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商亮 岳祥芝)三年前,他將剛剛領到的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證書輕放進帆布袋,匆匆趕回上海為本科生授課;兩年前,獲評上海市科技功臣,他僅簡短髮言後便迅速離去,留下一句“謝謝大家,我去上課”。今年,教師節來臨之際,他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盡顯教育情懷。從教三十餘年,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敬業愛生”的深刻內涵,眾多榮譽加身,他一直最喜歡大家叫他“趙老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

  傾情授課 點燃青年求知之火

  《普通化學》作為復旦大學的一門通識課程,旨在教授化學原理與基礎知識,趙東元已經面向自然科學大類本科生講授該課程20餘年。該課程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並被評為復旦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範課程,每次開設都備受學生追捧。趙東元對教學本身的熱愛溢於言表:“站在講&上,面對學生們稚嫩的臉龐和求知的眼神,是一種幸福。”

  趙東元&&,課堂教學不僅是在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引領他們進入科學殿堂,帶他們對科學方法、科學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多年來,趙東元在課堂上總是提出許多富有創意的問題,他笑言,我喜歡在課上跟同學們探討一些看起來“異想天開”的問題,因為化學科學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要鼓勵學生在紮實的化學原理基礎上,勇於探索、敢於創新。他以自己開枝散葉的教學方式傳遞了知識,更點燃了學生們的求知之火,帶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懼失敗 甘坐科研“冷板凳”

  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是化學的兩大分支,自組裝是無機材料化學研究中,一種基於基本結構單元(分子,超分子,納米材料)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技術。傳統的自組裝技術多依賴於有機分子單一過程,形成無機多孔材料。趙東元帶領團隊獨闢蹊徑,設想能否創制一種類似塑料又軟又輕又好用的有機高分子介孔材料。在歷經多次失敗之後,趙東元團隊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創新路線,他們不僅成功研製出介孔有機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更將這些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石油化工的重油加氫裂化工藝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談及科研心得,趙東元坦言,很多科研工作講起來,都是靈光一閃得到的 啟發成功研發出的新材料,但其實每次成功背後,都是無數次的失敗、嘗試、再失敗、再嘗試。所以,坐得住冷板凳、承受得了失敗的打擊是科研工作者必須要耐得住的寂寞、經得起的考驗。

  團隊建設 助力青年成長成才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趙東元説:“青年人思想活躍,能迸發出很多超常的想法,而科學需要打破常規帶來創新。”因此,他非常注重科研團隊建設,傾力於年輕學者的成長與發展。

  趙東元常常與年輕學者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他説:“作為老師,我們會教你們做科研的方法,引導你們進入科研領域。剩下的靠你們大膽嘗試,敢闖無人區。”他深知,教師的最大作用,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他們一同探討,一同完善科研成果,直至概念昇華至理論的高度。人才不是教出來的,是“悟”出來的!

  在趙東元的指導下,他的六位研究生榮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含提名),這是對他育人理念的最好證明。他堅信,研究生培養不能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更重要的是個性化的引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環境和特點,因此,趙東元辦公室的門永遠向學生們敞開,隨時歡迎學生來進行探討,無論是出差還是在校,學生有問題、有困惑、科研有進展都可以第一時間獲得趙老師的悉心指導。

 堅定支持 挖掘問題背後規律

  在趙東元的教育理念中,鼓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科研過程中,他是學生堅定的支持者,不斷給予他們信心和動力。“一點一點實現目標的過程是很難的,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給學生信心,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我,才能創新做好工作。”他認為,科研工作靠的不僅僅是實驗技巧,更要靠自己的智慧、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所以,他常常與學生一起探討科研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挖掘問題背後的科學規律。

  他認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明白,科研不僅僅是枯燥的實驗和繁瑣的數據處理,更是一種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思想動力是至關重要的驅動力,它們將推動學生不斷前行,勇攀科研高峰。

  從教以來,尤其是成為教書育人楷模,趙東元説,這是他再出發的一個起點,“我們還是要深刻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教師,不但要愛崗敬業,還要思考教育要怎麼樣才能夠激發人的興趣,去探索未知。在國內目前已經有非常好的教育的基礎上,我想這是將來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