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愛與管教相伴 父母與孩子亦師亦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29 10:46:27
來源:中國婦女報

親子育兒|愛與管教相伴 父母與孩子亦師亦友

字體:

  近年來,隨着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實施,在家庭中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棍棒教育”遭唾棄,“和孩子做朋友”的理念逐漸被一些家長認可。他們希望和孩子建立起理想中完美的朋友般的親子關係,即父子如兄弟、母女如姐妹。然而,父母對孩子採取朋友式教育、寬鬆的態度,是否會導致孩子變得沒大沒小,懶散難教?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錢志亮看來:“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這一點到了孩子六七十歲也不會改變。角色分工註定了父母無法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朋友沒有責任也沒有辦法灌輸給孩子行為規範和底線教育,但父母有。父母一旦放棄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教育也會變得困難起來。”

  早立規矩履行父母職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些家長秉持與孩子做朋友的理念,平時事事與孩子商量,特別是對小孩子,家長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多順從,甚至“放羊”。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總以為等他長大就好了。如此,孩子高興,大人輕鬆,親子之間其樂融融。然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髮現並非樹大自然直,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並沒有因為長大而逐漸向好,而且管教起來並不容易奏效。

  養育孩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跟孩子商量才決定的。父母的職責包含了“教”和“養”,這就需要父母的權威。真正有權威的父母把管教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他們有原則地守護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錢志亮説:“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做到像朋友那般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相反,我們還需要跟孩子亮出底線。在更多情況下,孩子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的原則性問題沒有商量的餘地。家長對孩子的限制,是一種保護,這種限制能幫助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慾望,更加自律,更好地與世界相處,這是為人父母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立規矩是必須的。“孩子敬畏並遵守規則,才能守住行為的邊界。”

  錢志亮&&,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都能履行為人父母、為人兒女的責任。沒有完美的小孩,孩子成長需要父母把關的時刻很多,家長應在孩子12歲之前,即三觀尚未確立之前設定一些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叫服從、什麼叫遵守,對其不良行為堅定地説“不”,監督孩子養成好習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也強調要儘早為孩子立規矩,她認為,6歲前是孩子形成秩序觀念的黃金時期,這時父母説的話都是“黃金寶句”。

  從人的生理和心理髮育來看,大腦發育在先,獨立意識産生在後。幼兒期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期,也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期,此時幼兒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説如同“聖旨”。父母應該在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之前,為其行為劃定標準,樹立規則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鞏固。這樣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規矩,很好地調節自身的情緒反應,在今後的生活中不走偏。

  為孩子立規矩,家長要側重幾個方面:一是懂禮貌,尊老愛幼;他人關愛自己知道感激;不隨便動他人的東西,不隨意打斷別人説話。二是學習餐桌禮儀,一個人的教養從餐桌上能體現出來,告訴孩子,等家人都入座後才能動筷子;不要獨享自己喜歡的食物或胡亂翻攪菜肴。三是生活要規律,早睡早起,按時三餐、上幼兒園、上學,形成良好的作息。四是知錯能改,孩子犯了錯誤,該懲罰懲罰,該道歉道歉,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五是學會等待,家長可利用延遲滿足孩子願望的方法,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六是堅持運動,父母每天和孩子進行跑步、踢球、游泳等形式的體育活動,督促孩子持之以恒。

  家長給孩子立規矩要考慮其年齡和能力範圍,簡便易行,比如,要求三四歲的孩子自己穿衣、刷牙。同時有令必行,家長以身作則,規則不只針對孩子,全家人都要遵守。

  錢志亮&&:“只有在理性服從規則的基礎之上,父母才有可能成為他的朋友。千萬別在立規矩的年紀跟孩子做朋友。”

  好的親子關係是相互尊重

  在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之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這是做朋友的基礎,特別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這個時期,孩子身體發育和情感心理髮生巨大變化,其中多數人在性格行為上迥異於兒童期——荷爾蒙分泌旺盛導致他們衝動、暴躁、易怒。同時,由於生理因素,孩子總感到無聊、迷茫、無助,找不到人生方向。表現在行為上是孩子渴望自己做主,想讓自己與眾不同,他們對父母的依戀感明顯減弱,對父母説教産生抵觸,並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他們渴望尋找自己的同伴,建立自己的圈子。

  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尊重應該是全方位的。李玫瑾認為,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需求,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因為孩子只有在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才會真的考慮這件事情的利弊,從中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可以與之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提供幾種職業選擇,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做主並允許試錯,而不是粗暴地“管”。父母適當地讓孩子面對挫折,培養他直面困難的勇氣,並教給孩子一些實際的方法。李玫瑾説:“在家庭中,父母應像領導者一樣與孩子平等交流,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建議,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責任,學會尊重他人。”

  談到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和建立朋友般的親子關係,錢志亮&&:“家長要幫助孩子成人,孩子只有心智成熟,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同時家長也要自我成長,給予孩子積極正向的示範,提供有價值的指導,用一言一行贏得孩子的愛、信任和欽佩。如此,親子之間才算得上擁有朋友般的互相尊重,而這通常要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北京中親聯教育研究院院長王佔郡也認為,家長想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他成長中的夥伴,先要找到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正確方法,其中之一是改變自身角色,對孩子的漠視淡然處之,從管家變成顧問。父親要有更大的胸懷、更寬的視野、更穩定的情緒,不要因為一點兒小事糾結。母親則要學會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控制好底線和邊界。(全媒體記者 陳若葵)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