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國高校BIM畢業設計創新大賽獲獎團隊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楊光珍在直播(右一)
“勞動”是人類創造財富、實現夢想的基本活動。近年來,貴州工商職業學院以《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及貴州省《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為指引,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模式改革,為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拓展路徑和方法。
踐行勞動教育 培養職教新人
面對當前社會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職業教育理應高度重視責任擔當,肩負起合格勞動者培養的使命。通過強化勞動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勞動者是國家主人,理解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倡導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夢想,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加強與社會生活、生産實踐的直接&&,發揮勞動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紐帶作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善於勞動,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
學校堅持探索實施教育教學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搭建起以評價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勞動素養培育體系,“創建高職勞動教育清單”入選省級優秀改革創新項目,並獲得省級“勞動示範校”立項,就業率持續保持在貴州省同類院校前列。
重構勞動課程,培養職教新青年。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十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先行勞動課程建設,保障“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教育目標達成;採取“一核雙融三課堂”模式逐步推進並完成勞動課程體系結構優化。“一核雙融”第一課堂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聚焦“勞動教育”核心課程,突出“勞動價值”“勞動精神”“勞動品格”課程模塊內容。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法規等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及通識課,將敬業精神、誠實勞動、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並創設結合專業實踐教學的專業勞動技術和能力培養場景,將專業勞動在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行動中紮實推進。豐富“出力流汗”動手實踐第二課堂。分類建立日常生活、生産、服務性、創新創業勞動活動,創設學習生活學生自治管理機制,開闢專業校園行等校園勞動實踐項目,鍛煉學生具備完成勞動任務所需的設計、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強化社會勞動服務價值的第三課堂。聚焦專業實踐,搭建學生專業服務社會的&&,開展服務社區、鄉村、中小學、行業企業的專業服務&&,同時開展廣泛公益的社會服務活動,並立足學生特點和興趣開設多彩勞動實踐項目,滿足學生個性化選擇,積累社會服務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通過創設真實專業實踐與勞動教育銜接的勞動情境,強化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的教學考核要求,突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內容創新,是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重構主線,不斷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帶領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感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幫助職教新青年完成崗前職業勞動者蛻變。
強化基地建設,拓展實踐&&建設。學校積極建設“校內+校外”勞動實踐教育陣地。充分整合資源,建立校內勞動教育基地。利用學校內部資源,建立實踐工坊、多彩活動、公益勞動、勤工獎學等,多渠道拓展實踐勞動的場所。構建校園環境文化育人體系。讓一草一木、一瓦一隅都成為弘揚“職業觀念”“進取精神”的導師,將樓宇、廊道、雕塑、墻飾都賦予啟迪“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精神內涵。把樓梯、廊道規劃成學生實踐勞動作品的“展示空間”。建立勞動教育清單。把校內部門工作和環境維護的工作進行勞動項目化、清單化,通過勞動學分銀行的發布功能向學生推送,激勵學生自主選擇,參與到第二、第三課堂活動及更多彰顯個性的多彩活動中,獲取勞動素養積分。學校構建的立體勞動教育場景,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勞動觀念,自覺踐行“自強 卓越 報國”的校訓精神。同時,通過整合外部資源拓展更廣泛的勞動實踐基地。結合區域社區和企業資源,建立服務專業的勞動實踐教室、實訓基地,如:聯合雲上貴州、中建集團等頭部行業企業共建專業勞動實踐基地,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對勞動教育的載體建設,建立專門的實踐場所、體驗場地、勞動設施,建成92個勞動教育教室、183個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開放勞動實踐場所,促進學生技能提升;與貴州省博物館、貴陽市文化館、貴州省圖書館、清鎮市科技館等共建研學基地,多樣化滿足學生勞動實踐和研學的需求;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思想引領作用,學校與“王若飛故居博物館”“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紅色文化基地”“裝備製造職業學院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20余個紅色教育基地簽訂思想教育基地共建合作協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作用,培養學生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每年學生活動中以紅色元素為主題的活動佔比達74%,學生參與率達到96.5%以上,確保勞動教育的紅色基因走深走實。
豐富多彩活動,賦能創造美好新生活。為紮實推進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學校系統設計構建了“1+3+N”勞動教育資源體系,將活動作為課堂聯動勞動教育基本載體,不斷推陳出新、持續豐富。立足第一課堂勞動教育的活動以課程實踐項目的方式組織實施;第二課堂立足校內勞動教育基地,開設有從身邊事做起的日常生活勞動。創設“一樓棟一空間”,創建生活有趣的勞動項目,使學生走進生活,體驗茶藝、花藝、甜品烘焙、咖啡製作,收穫勞動成果,體會勞動的豐盈和美好,培養學生幸福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力,這個空間的自選勞動深受學生喜愛。“黔匠工坊”作為校內一個有趣的內訓活動空間,由專業社團主持並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是傳統工藝和非遺技藝走向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工坊不斷推出跆拳道、中醫推拿、針灸艾灸、蠟染工坊、剪紙工坊等活動項目,助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校還開闢樓道走廊展示空間,為“黔匠工坊”學生的優秀勞動作品精裱展出,學生會因為自己的作品被優選展出而感到自豪。依託專業的服務性勞動,把使命“種”在學生心中。服務性勞動是學生展示專業能力、勞動熱情的重要&&。中醫推拿、護理等5個專業協會每年都面向社區、養老院和在校學生開展義診活動。如:安龍縣錢相鄉開展愛心義診活動,在提供測血壓、中醫推拿、艾灸及健康知識科普義診活動中展現了學有所用和學有所精。創新創業勞動是學生用勞動點亮夢想的雲梯。創新創業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將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種子植入學生心中。
健全競技體系,趕學比拼促學生成長成才。構建三級賽事機制,對接國家級別賽事,校賽“一專業一賽事”布局,保障學生全員參與。校級賽事對接國家賽事比例達到62%,學生全部參與。側重實踐技能競賽,開展多領域、多形式的勞動教育競賽,努力推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教賽結合。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專業賽事,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體驗感、榮譽感。實施分層分類,根據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開發競賽項目。校賽為技能大賽選拔和培育參賽選手,如各專業技能大賽、“互聯網+”、三創賽等;對接BIM畢業設計創新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開展校級競技,舉辦選拔參賽選手的比賽。生活勞動競技賽的舉辦旨在激發學生參與比賽的熱情,如班級衞生評比、特色寢室評比、特色公寓評比等,已形成評比制度,做到有秩序、有深度、有評價,營造人人願意勞動、人人參與勞動、人人會勞動的良好局面。堅持價值引領,把勞動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努力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健心。如:開展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幫助廣大學生增強政治覺悟、樹立愛國精神、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劇’焦青春,逐夢未來”心理情景劇大賽、“逐夢新時代,一起向未來”校園文化藝術節歌手大賽等,深受學生喜愛。
堅持評價導向,引導勞動教育實施路徑。評價貫通學生學習全過程,探索勞動教育增值評價,對學生勞動素養成長進行監測評價,建立三課堂課程和活動勞動積分標準,實施學期+畢業的評價報告,建立四維勞動素養評價標準和評分細則,形成對學生勞動素養的立體評價。建立學生勞動積分賬戶,寫實記錄勞動習慣與品格養成。多主體共同參與過程指導與評價,促進勞動意識和能力提升。建立學期評分標準,讓勞育實施者與勞動參與者明確勞動目標和積分規則,幫助學生增長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多主體評價,自評、互評、師評、企評、家評、社評相結合,多維度觀察勞動教育實施成效,促進勞動觀念培育與提升。通過主題勞動比賽、真實勞動任務、活動項目等進行積分測評,信息化賦能的“勞動積分銀行”個人賬戶不斷累積,定期輸出評價計分報告,向學生評價反饋和提示,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樹立勞動精神。學校還建立獎勵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感悟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內涵。
勞動創造美好 收穫恰逢時節
“高校BIM畢業設計創新大賽”作為全國規模較大、涵蓋專業較多的高校建築專業賽事,已連續3年入選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備受職業院校關注和重視。
2023年,第九屆全國高校BIM畢業設計創新大賽共有全國580多所院校的4萬多名師生參賽,共計提交4000余份作品。學校“BIM英才班”參加了8個賽項比賽,投遞的14份作品全部獲獎,其中獲得國家級別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優秀獎2項。
為了保障比賽取得好成績,教師和學生提前半年以上放棄節假日全心投入,持續高強度備賽,展現了敬業奉獻的職業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參賽項目圖紙的初選到確定、參賽小組的人員組建到工作分工、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培訓時間及培訓任務安排、教學資源分配佈置、對每個參賽作品製作過程進行研討修正,再到反復推敲演示匯報PPT等各個環節,力求達到完美的效果。最終,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參賽學生在決賽時以優異的成績在5600余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
“這份殊榮是我們團隊不懈努力匯聚智慧的勞動成果,是專注於訓練的結晶,更是我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信心,由衷感謝指導老師的精心指導。”特等獎獲獎學生代表吳艷秋説。
“本次大賽從2022年11月15日報名至2023年5月19日提交作品,歷時6個多月,學生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經常是挑燈夜戰,提交的14份作品全部獲獎,是學生專業能力和學校正確決策的展示,更是勞動精神牽引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驗證。學生從認識勞動、尊重勞動到創造勞動的品格養成,是練就紮實技術技能的前提,讓我看到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的希望。”指導教師劉鵬説。
將勞動教育作為培養職業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學校近年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積極實踐,此次在國家級別專業賽事上獲得榮譽的歷史性突破是學校BIM技術教學實力的展現,更是以勞動教育引領BIM專業教學發展的正確性彰顯。
試行“BIM英才班”培養計劃。經過縝密的産業分析,看到BIM技術作為當下建築行業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其應用有着十分廣泛的前景和意義。學校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勞動教育與實踐訓練的結合,整合資源,實行小班建制、校企共建崗位工作場景,實施模塊化教學,強化實踐操作訓練,以企業驗收標准考核學習成效。
通過深入挖掘BIM技術的優勢,利用其在裝飾設計方面的巨大潛力,全程應用BIM工具,以企業標準管理和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實現勞動與職業教育的高效協作和無縫銜接。
勞動是創造一切美好的源泉,勞動才能收穫正當時。教學過程做到課程有勞動,訓練在工坊,企標練真功,做到確保教學過程中每一次練習輸出的都是企業級可交付的優秀作品,這樣的職業教育才能成功創造美好,才是培養勞動者的驕傲。
勞動點亮夢想 汗水閃耀光芒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公布了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獎人選名單,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畢業生楊光珍上榜,成為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人物。該獎項旨在獎勵近10年全國高校赴基層就業並做出突出業績的優秀畢業生和指導服務大學生赴基層就業的教師,首次評選出398名基層學生就業卓越獎。
楊光珍來自貴州省麻江縣,2018年畢業於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大健康學院臨床護理係。然而,她並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選擇成為一名醫護工作者,而是毅然回到家鄉,投身於創業扶貧的偉大事業。
楊光珍和其他8名志同道合的同學共同創辦了貴州三珍牧業有限公司和貴州三珍有機農場。作為董事長,楊光珍以很大的毅力和熱情投入到公司的運營中。她深入養殖一線,與員工們共同面對創業路上的種種困難。在她的帶領下,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年産值逐年攀升。
然而,創業扶貧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初期,公司面臨着資金緊張、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等諸多問題。可楊光珍堅信,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為改變家鄉的面貌作出貢獻。在她的帶領與堅持下,公司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如今,貴州三珍牧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一家影響力較大的企業。成品豬出欄頭數從最初的100頭髮展到1000頭,年産值達到200萬元。更重要的是,公司為當地創造了20余個穩定就業崗位,帶動了周邊40余名農戶參與牧草收割、生豬宰殺、包裝轉運等生産活動。這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幫助許多經濟困難家庭走出了困境。
在楊光珍的帶領下,公司先後榮獲多項殊榮,被授予麻江縣殘疾人鄉村振興産業基地、陽光助殘轉股分紅示範點、黔東南州鄉村振興巾幗基地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的背後,是楊光珍和團隊成員們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作為一名“90後”的大學生女豬倌,楊光珍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扶貧事業。她的事跡感染着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使他們積極投身扶貧工作。楊光珍&&:“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幫助家鄉更多的人擺脫貧困。”楊光珍的就業創業事跡入選了2022年第五屆“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大學生就業創業人物事跡。
10年來,學校以培養時代勞動者為己任,堅持立足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深化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將勞動創造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和手段,以創新創業的高階目標作為勞動追求,一體化設計、整體性推進,確保勞動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更加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特徵和要求。
“提供三個服務”,保障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取得成效。一是學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提供1700平方米專門的場地和設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二是提供課程和專業指導。學校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邀請知名企業家和創業專家授課、組織校級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鼓勵學生思考、實踐和創新。三是提供扶持和指導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創業中的問題和困難,包括創業資金支持、法律諮詢、市場調研等,通過改進勞動教育方式、完善實踐育人機制、深化産教融合改革來推進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勞動教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業能力,孵化出一批如楊光珍般具有擔當精神和創業熱情的畢業生和無數成功創業典型案例,如:吳浩創業“迪速幫”外賣項目,為400多名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王磊創立財務諮詢有限公司,吸納30多名畢業生就業,每年提供100余個真實崗位反哺母校聯合人才培養。
鄉村振興高校人才培養大有可為,鄉村振興需要新時代勞動者肩負起重任。勞動是扎根沃土向上生長的動力,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始終把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作為首要任務,以勞動素養塑造拉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鼓勵青年學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一份青年力量,用汗水點亮夢想,閃耀青春的光芒。(趙紅 伍少萍 韋昆 潘毅 尹藝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