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求助:小L飯卡丟了,當天家長收到了卡的消費信息。第二天,同班同學小Z突然從自己的書包裏“拿”出了小L的卡,還給了他。小Z的行為該怎麼看待?這件事關乎孩子的品行,作為小Z的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教育?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答疑:養育孩子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當孩子出現一個不當行為的時候,如果父母只是通過一些零零碎碎的信息,就開始擔心與焦慮,從而切斷教育的環路,最終會失而不得。換言之,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成人的災難化聯想。如,孩子找到飯卡並歸還了失主,問題本可以得到初步解決,但家長要追根究底,因為這關乎到孩子的人品,但一時又找不到證據,從而陷入混亂無序的焦慮之中。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拿了別人的飯卡,意味着什麼?一是孩子的心理髮展不成熟、道德發展不完善,正處於從他律到自律過渡的階段;二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尚未建立,沒有形成物品的界限,如,自己和物品的界限、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自己和環境的界限等;三是孩子強烈的心理需要和自控力孱弱之間産生了衝突,想而不得,就乾脆拿走別人的東西。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除了有強烈的佔有欲外,還有一種異於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以為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具有刺激性和神秘性。
那麼該怎麼正確處理呢?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接納發生的不當行為。記住:拿別人東西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很可能會出現的不良行為,只要父母適當引導,很快就會過去,不必要一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慌了手腳、亂了方寸。父母不妨告訴孩子,一些大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並心平氣和地聽孩子説出前因後果,從心理上接納發生的不當行為。當然,接納並不&&認同,因為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本身一定是錯誤的,是不可取的,這是原則問題。因此,父母在行動上要做該做的事,不妨問問孩子:“如果別人拿走你的飯卡,你是什麼感受呢?”然後嚴肅地告誡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心中自會有敬畏感。
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家庭教育還缺少什麼?如,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欠缺,看到別人吃好的,自己也想吃到,從而産生衝動性行為。這些看似小事,實際上是父母的日常教育沒有形成閉環。先要維護住孩子的面子,問題才有解決的餘地。
從教育的角度看問題,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允許孩子屢錯不改。父母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不經過別人允許,不得拿走別人的東西!再小的孩子對原則和底線都不能無視。如果孩子堅持説不是自己拿的,不妨暫時相信他,用最大的善意面對孩子,不用錯誤的方式去糾正錯誤。這裡的關鍵是,父母亮明態度,點到為止,孩子今後不會或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不就是一種需要的成長嗎?(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