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文明之風,如何賦美鄉土中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09:06:15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文明之風,如何賦美鄉土中國?

字體:

  走進今日中國鄉村,你能看到什麼?

  看民風淳樸,亦看傳統風俗與時俱進;看山水秀美,亦看文化遺産傳承利用;看農事興旺,亦看文體活動火熱開展……

  日前在陜西延安舉辦的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縣鄉村基層黨組織代表、農村青年人才、鄉土文化能人等共聚一堂,亮出鄉村文明新氣象。一場關於鄉風的深刻變革,正在廣袤田野間悄然發生。

  10月29日,演員在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主會場表演詩朗誦。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老太太提着自製蘿蔔幹,老大爺抱着新鮮板栗,在村口走起“T&”——這場由平均年齡80歲的“模特”演繹的農産品“秀”,在短視頻&&上收穫4萬餘點讚。

  “以前覺得自己老了沒用,現在才知道,咱們的土貨、咱們的日子,也能被全國人喜歡!”村裏的老人感嘆。

  視頻的策劃者、山東沂水朱家坪村“新農人”張欣,在大會現場談起村裏老人們的變化:“我們村老人多,以前日常除了下地幹活就是閒坐。後來,一條條視頻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老人們看著網友的誇讚,笑容越來越多。”

  短視頻走紅後,張欣帶着村民直播帶貨,去年櫻桃銷量同比增長35倍,凈利潤超20萬元。

  物質更富足,精神更充盈。

  廣東江門奇榜村的涼亭下不再是牌桌酒局,而是“村歌唱起來”的嘹亮歌聲;江蘇徐州賈汪區積極選樹好榜樣,爭做先進思想踐行者成新時尚;四川成都戰旗村發動全體村民策劃“戰旗幸福鄉村節”等主題文明實踐活動,讓傳統文化成為滋養文明的“活水”……

  群眾活動有去處,鄰里關係更和諧,人居環境常改善,一幅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鋪陳。

  10月29日,演員在全國移風易俗優秀文藝節目展演上表演歌舞小品《婚事新辦》。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移風易俗,破立並舉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流傳着宰牛祭奠過世長輩的“牛禮”,一場喪事,宰殺耕牛多則二三十頭、花費二三十萬元。

  “‘死’要面子,讓‘牛禮’成了‘牛債’。”隆林各族自治縣弄雜村黨支部書記楊成義説。

  變化源於黨員帶頭。2021年,村民黨員楊壽康在辦理父親喪事中頂住壓力拒收“牛禮”,將宰殺量從二十幾頭減至三頭。在他的帶動下,白事簡辦、婚事新辦逐漸成為全村群眾的自覺行動。

  2025年以來,全縣累計勸阻白事大操大辦900多起、高額彩禮近百起,為群眾節省開支16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幫大家卸下了精神、經濟上的雙重負擔。”楊成義説。

  移風易俗重在“立新”。寧夏同心縣李沿子村村民自定“彩禮不過八萬八”的規矩,無人逾越;福建武夷山市創造性轉化朱子家禮,推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朱子婚禮等;安徽桐城市建設村級綜合服務設施,讓群眾在便利、體面操辦儀式的同時,感受到節儉辦事的益處……

  “解鈴還須繫鈴人。當群眾從‘局外人’變為‘當事人’,移風易俗才能成為自覺行動。”同心縣委書記陳華説。

  “村字號”熱,“精氣神”足

  “冠軍隊,加油!”

  “民星隊,加油!”

  在陜西延安全民健身運動中心,全國“村BA”冠軍福建晉江隊與全國“村BA”民星隊的對決引爆全場。這場中國文明鄉風大會“村BA”群眾體育交流活動,展現了鄉土情懷與競技激情的融合。

  “能和全國頂尖鄉村球隊同&競技,是一輩子難忘的經歷。”民星隊球員張達坦言,“‘村BA’不僅給了我們農民球員追夢的舞&,更讓全國人民看到鄉村的活力與希望。”

  10月28日,冠軍隊與民星隊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不止“村BA”。近年來,“村跑”“村晚”如火如荼,“村咖”“村戲”遍地開花,一系列“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成為連接城鄉、展示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窗口。

  長期深入跟蹤觀察“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曲甜認為,“村字號”在帶動農民收入增長、推動文化傳承、完善鄉村治理等方面催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不久前,中宣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更好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激活鄉村文化內生動力”。“村字號”的火爆正是“文藝賦美鄉村”的生動寫照,鄉村文化振興前景廣闊。

  2月28日,在雲南省元陽縣阿者科村,村民導游高美華(左)在為游客講解。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遺産保護,活態傳承

  農村文化遺産是鄉村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為文明鄉風注入深厚內生動力。大會上,來自各地致力於農業遺産保護的人們,從多維度暢談守護鄉村文化根脈的探索。

  共赴保護——

  “有許多個周末,廣東省‘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志願者’們踏上古道,到廣袤的田野中去,指導當地的維修工作。山路崎嶇,風光險峻,飽經風霜的老屋和碼頭、橋梁被一一妥善修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憶起南粵古驛道的保護歷程。

  共話傳承——

  陜西省寶雞市副市長李武發展示了一組數據:當地已製作搶救性保護視頻326個,建立非遺項目數據庫400余個。鳳翔泥塑的紋路、西秦刺繡的技法,其核心圖案與製作流程都被精準記錄、永久定格,形成翔實的“數字基因庫”。

  共享經驗——

  浙江麗水培育一批農遺旅游線路和主題民宿,助力全市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6年全省第一;湖南湘西通過展示木榨油茶工藝與祭油神習俗,開辦“桐花節”,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實現文化與旅游雙增雙贏……

  以農村文化遺産為代表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延續,讓鄉土記憶煥發新生,讓鄉土新風更具底蘊。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楊湛菲、王澤昊、張博文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