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8月13日電 題:從“氪金”追劇到“跟劇”打卡 微短劇“+”出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陳露緣
近日,微短劇《君非良人》在騰訊視頻開播,與短劇聯名的周邊文創産品同步上線。“這是精品短劇商業化的一次探索。”負責此次文創産品創作的公司負責人肖君説,聯名的合香珠手串以及手機鏈,與短劇的美學風格和故事基調同頻。
近年來,微短劇成為網絡上備受關注的新型影視形式。其不斷反轉的“爽感”吸引了一眾不惜“氪金”的劇迷。《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
近兩年,微短劇在監管深化、&&治理、行業糾偏之下,呈現出內容精品化、看劇免費的新趨勢。“以前靠充值賺錢現在要靠內容留人,優質劇本分賬收益反而更穩定。”一家影視製作公司負責人韋光明説,隨着廣告解鎖、會員免費等多元化變現方式的出現,短劇行業從“賺快錢”向“細水長流”轉變。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免費劇的市場佔比已攀升至50%。
2024年初,國家廣電總局提出了“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旨在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融合模式,推動跟隨微短劇前往各地打卡的新潮流。
“微短劇的創作周期更短、成本更低,這使得其成為一種輕量化的宣傳模式。”廣西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中心主任李志雄説,微短劇的微縮化敘事更具吸引力,社交屬性更強,打開了地方文旅宣傳的“新世界”。
“暑期檔期格外火爆,不少新劇組進駐廣西。”“95後”王裕華告訴記者。作為廣西一家影視文化傳媒公司的負責人,自從2019年公司深耕豎屏微短劇領域,她已經接手近200部作品。王裕華説,廣西南寧這裡現代化的樓宇、年代感的街巷、自帶“小清新”濾鏡的自然風光,構建起了一個天然“攝影棚”。她發現,這個西南城市正以其低成本、多元化的自然場景,吸引越來越多劇組的目光。
微短劇與景區的融合,正開創旅游體驗新範式。這種模式將景區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深度嵌入劇情,讓觀眾在沉浸故事的同時,直觀感受景區魅力,既為景區帶來流量與商業增量,也為老牌景區在網絡時代提供了煥新路徑。桂林市政府黨組成員高偉説,這一結合契合行業發展趨勢,成為激活景區價值的創新抓手。
這種“小投入撬動大流量”的做法在各地上演:
四川方言微短劇《家裏家外》播放量破15億,帶動眉山青龍老街等取景地成為網紅打卡點;
《面若桃花》將蘇州的美食文化與甜寵故事結合,衍生出實體餐廳和文創産品,形成“線上引流+線下體驗”模式;
以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為獨特敘事支點的短劇《哈嘍,成都!》近期上線,為游客提供了一本“行走的文旅指南”……
“微短劇+”的跨界賦能效應顯然不局限於疊加文旅産業。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楊穎認為,隨着短劇跳出“霸總”“穿越”內容同質化的“怪圈”,把“微短劇+”的思路融入創作,微短劇可能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當更多創作者開始凝視現實、扎根文化,當“微短劇+”持續破圈,這個年輕的行業正在發現真正的風口從來不在資本的追逐裏,而在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