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大方盤城。大方盤城臨疏勒河而建,故稱河倉城,用於存儲糧草。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9月4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大方盤城。大方盤城臨疏勒河而建,故稱河倉城,用於存儲糧草。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pagebreak
9月4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大方盤城。大方盤城臨疏勒河而建,故稱河倉城,用於存儲糧草。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大方盤城(無人機照片)。大方盤城臨疏勒河而建,故稱河倉城,用於存儲糧草。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7月16日,一隻小貓蹲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的大方盤城前。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大方盤城(無人機照片)。大方盤城臨疏勒河而建,故稱河倉城,用於存儲糧草。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小方盤城(無人機照片)。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小方盤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小方盤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小方盤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8月25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參觀小方盤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pagebreak
8月25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參觀小方盤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發(張曉亮 攝)
pagebreak
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漢長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漢長城(無人機照片)。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8月25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漢長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拍攝的當谷燧和漢長城(無人機照片)。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7月16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兩名文保員在巡視漢長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6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觀看漢長城。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pagebreak
7月17日,在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遺址區,牛群在大方盤城附近覓食(無人機照片)。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描繪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距離敦煌市區西北90多公里處,周邊十幾萬平方公里都是成片的戈壁荒漠。整個遺址區以小方盤城為中心,東側為大方盤城,西側為漢長城。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玉門關和陽關主要承擔着軍事預警和&&關管理的職能,是漢王朝郡縣轄制的最西端,因此也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記和文化象徵。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超過百首,描寫了大漠邊關的壯麗風光、出征將士的報國壯志以及長年戍邊的思鄉之情。
今天的玉門關,遠離了春風不度和徵人不歸,成為人們感受歷史文化、體驗戈壁風光、探尋絲路遺跡的目的地。2014年,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的一處重要遺産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