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以衛星影像的今昔對比為視角,生動展現了北京中軸線在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今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這條全長7.8公里、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脊梁”,串聯起古都的壯美景觀,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將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因此,做好城市工作,必須深刻領悟保護城市獨特歷史文脈的重要意義,讓“活起來”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産更好賡續城市歷史文脈、塑造城市的獨特靈魂。
更好守護城市的獨特文脈,要本着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新形勢下,對保護文化遺産、賡續城市文脈的認知,也需要與時俱進。應當認識到,文化遺産是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它不是發展的“成本”,而是創造價值的“資本”。社會的轉型與創新發展離不開城市文脈的傳承,美好的人居環境也可以成為創造新文化形態的沃土。只有充分認識到城市文脈的功能和價值,才能將文脈傳承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和創新動力。
守護城市文脈,就是守護城市的生命力。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要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在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守護文化根脈、凝聚文化認同等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激發城市歷史文化遺産蘊含的豐沛資源價值,找準讓城市歷史文化遺産“活起來”的破題切口,勇於探索前沿創新路徑。
更好守護城市的獨特文脈,應當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發掘、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文化遺産資源進行活化傳承。例如,北京中軸線的整體保護與申遺工作,已超越對單一文物本體的修復,而是致力於通過遺産價值的系統性闡釋、城市空間的有機更新和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讓中軸線所承載的秩序之美與文化精神融入當代城市生活,使其成為一個可漫步、可閱讀、可體驗的活態文化空間。
同時,在審慎評估歷史文化價值、保留關鍵風貌特徵的基礎上,為歷史建築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創造條件、搭建橋梁,使其在嶄新的應用場景中實現價值、煥發活力。例如,廣州的粵海關大樓轉型為專題博物館;上海1933老場坊由原宰牲場改造為創意藝術空間;北京的顏料會館從明代商幫會館活化為“新國風”主題的演藝新空間等——這些被重新激活的歷史建築,不僅為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了實體空間,更憑藉歲月積澱形成的人文景觀、歷史風貌與都市傳奇,吸引創新人才群體集聚,進而促成“創意場所營造”的良性循環,為推動文旅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推動城市文脈傳承賡續,還須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民共享”的多元協同治理體系,為傳承城市文脈夯實廣泛的社會基礎。近年來,城市更新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例如,在上海新天地、佛山嶺南天地、成都太古裏等地,政府通過制定前瞻性規劃,為保護與活化石庫門、嶺南騎樓、寺廟等文化遺産定下基調,同時將舊街區改造為集商業、文化、旅游於一體的複合型社區,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為區域發展注入經濟活力。再如,杭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的綜合保護工作,呈現出多級政府與沿岸博物館群、文創園區、旅游企業等廣泛社會主體協同共建的局面。這些案例共同表明,“多元共治”模式為文脈傳承匯聚了強大合力,是實現文化遺産可持續利用的穩固制度保障。 (嚴詩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