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春節期間,糧食浪費現象仍有發生。一些顧客秉承“多多益善”“打包寒酸”等理念,將年年有餘異化為年年浪費。不少餐廳也以菜品數量象徵十全十美、月月紅等,就算單點也有服務員會“貼心”提醒“少了道菜不吉利”。
一桌桌“剩”宴的背後,既是好面子的消費陋習,更是對傳統文化的膚淺認知。古人講的多多益善,是對豐裕富足的嚮往,要實現這一心願,恰恰需要節儉而非“多點”;年年有餘,説的更是懂得珍惜才能有所剩餘的傳統智慧,怎麼能成為浪費糧食的託辭?當“年年有餘”變成“余糧可棄”,當“十全十美”變成“十盤九剩”,一場場以文化為名的宴飲,不僅糟蹋了“粒粒皆辛苦”的糧食,而且與崇尚節儉的傳統文化背離,更與反糧食浪費的法治理念格格不入。
餐飲浪費看似是一粒米、一塊肉、一盤菜的小事,實則是關乎所有人糧食安全的大事。我國糧食産量連年穩定增加,溫飽不再是問題,但糧食始終是維繫社會安全的頭等大事,節約糧食的意識絲毫不該淡化。我國是人口大國,每個人浪費一點糧食,加起來就是難以估量的數據;吃一半倒一半的風氣,更是對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糧食安全的嚴重威脅。從這個角度説,糧食不是誰花了錢就能任性浪費的,誘導顧客浪費糧食更不該成為任何商家的生意經。
面對“舌尖上的浪費”,國家有關部門不僅多次印發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文件,還制定了反食品浪費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部署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打出制止餐飲浪費組合拳;大多數消費者也自發踐行“光盤行動”,自覺遵守勤儉節約的文明公約。從春節期間的浪費亂象來看,每逢節慶等重點時段,監管部門更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對餐廳浪費現象隨機檢查的頻次,加大對誘導超額消費飯店的曝光力度,並依法對浪費食品者予以懲戒。
勤儉節約與年年有餘並不衝突,春節不該靠揮霍獲取儀式感。中華民族對糧食的敬畏早已融入血脈,年味從不在“剩”宴的奢靡中,而是在對糧食發自內心的珍重裏。滿桌剩菜剩飯才豐盛,顯然是文化糟粕的殘余,年年有餘裏最不該有的就是它。要肚子還是要面子,這不該是一個問題。(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