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花和肥皂水製造的“積雪”,最終還是“化”了。2月12日,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就邛崍市南寶山旅游區“成都雪村”沒有雪的情況作出通報,責令業主方對雪村項目假雪場景予以拆除,目前南寶山旅游區已閉園整改。
想必很多人都讀到過“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的經典咏雪片段。然而無論是柳絮還是棉絮,雖可遠觀想象,但卻禁不住用手把玩,更不必説那喚醒神經的絲絲冷意,以及那漫山遍野裏堆雪人、打雪仗的童趣。游客期待的是全方位的體驗,景區想單以“雪棉”來遮掩此前誇下的海口,不過是耍小聰明罷了。
事實上,讓游客感到憤怒的不只是“沒有雪”。春節天氣暖和,雪村的效果無法呈現,然而景區並未提前通知游客,依然沿用了“白雪覆蓋”“不是東北雪鄉去不起,而是成都雪村更有性價比”等誘導性的字眼,並在網上採購雪棉,希望營造出“雪”的效果。從游客拍攝的照片來看,景區所謂的“造雪”看起來也格外敷衍,大片的草地只是零星雜亂地丟着幾片棉花,無怪乎有游客吐槽:“造假都摳門,至少弄幾&人工造雪機也不至於那麼多差評。”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景區盲目模仿、急功近利的心理。更有媒體透露景區“門票改套票”等操作,招致不少批評。
因虛假宣傳、貨不對板被罰的景區並非個例。此前部分地區的“天空之境”“稻草人王國”“鬱金香花海”都曾因虛假宣傳被處罰,不僅沒能收回成本,還嚴重影響到城市文旅形象。但也有人提出了疑惑:若提前告知相關情況,或是更換造雪方式,報道中的“人造景色”是否應該存在?“冰雪游”“賞花游”“漂流體驗”等項目存在“一季養四季”的局限性,部分地區更是缺乏必要的自然條件,能否通過技術手段突破限制條件,激發文旅潛力?
人造景色的邊界在哪?或許需要辯證看待。去年夏天,&&山景區被曝瀑布源頭有水管送水,景區兩次真誠回應,&&“瀑布仍是天然景觀,水源也是山泉水源,未破壞生態面貌,只是為了保障枯水季的游玩體驗”,儘管仍有部分游客認為應提前告知,但大多數人也表達了理解。剛剛過去的春節裏,&&山冰瀑群在網絡上走紅,筆者也在雪後前往游玩,景色確實壯觀,也能看到為維持冰瀑而架設的噴頭在不停工作。
受自然條件、季節因素、假期安排等因素限制,並不是每一次“説走就走”都能遇見美景、滿載而歸。借助技術手段,人為改造復現部分自然奇觀,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游玩體驗,並平衡各個時段的客流量。從網絡反饋來看,多數游客希望景區在開發時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利用旅游資源,並在宣傳中充分告知景區情況。
“雪村沒有雪”,更少了真誠服務的態度。唯有多從游客的角度着想,用心提升游玩體驗,才能贏得市場認可和游客支持。(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