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廁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一旦超時,計時器就會發出警報……近日,“公司防止員工‘摸魚’廁所裝計時器”的話題衝上熱搜,引得眾多網友紛紛吐槽。
從網友爆料的內容來看,各種不合理的“廁所制度”五花八門:有的要寫申請表,有的要問領導拿鑰匙,有的則直接屏蔽廁所區域的信號。更有甚者,規定“一天只能上兩次廁所,必須在群裏報備。”
上廁所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企業絞盡腦汁層層設限已然奇葩,更奇葩的是,圍繞着這種蔑視人性的管理機制,竟然出現了一個腦洞大開的“生意經”:某研發廠家設計出“智慧廁所繫統”,可以監控坑位佔用時長,其工作人員自豪地&&,曾為多家頭部互聯網公司提供智慧廁所解決方案。
“職場一入深似海,從此如廁不自由”,這不僅僅是對個人權利的直接傷害,同時也是對勞動法規的粗暴踐踏。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衞生保護的權利。對於用人單位來説,廁所是最基本的硬體設施,也是一把丈量內部文化與管理的“標尺”——倘若連人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尊重,人性化管理又該從何説起?
某些企業為什麼對員工上廁所時間“錙銖必較”?表面上看,是為了防止員工在廁所“摸魚”,但這種做法註定收效甚微。“摸魚”的方式有很多種,未必一定要在廁所進行。如果有更加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何必對廁所嚴防死守?反之,如果管理機制僵化呆板,即使看住了廁所,又如何看得住那些想要“摸魚”的心?
實際上,圍繞着廁所的各種奇葩規定,不像是為了實施管理,而更像是在測試員工的忠誠度與服從性——相比起“廁所制度”的作用,管理者更在意的是員工能否無條件服從。當踐踏勞動權益成為員工忠誠度“試紙”,各種奇葩規定無所不用其極,這種威脅與恐嚇無疑是對勞動權益和社會文明的雙重踐踏。
奇葩的“廁所制度”只是表象,畸形的勞資關係才是病灶。如果企業管理有失體面,體面勞動也就無從談起。對於這樣的企業,勞動法規有必要硬起來,確保每個勞動者都能體面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