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以省錢的“代下單”消費方式,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顧客挑好商品,遠程&&中間商下單購買,購買成功後顧客再到店裏領取使用。原價50元的電影票19.9元到手,&&價1478元一間一晚的五星級酒店客房以1100元的價格拿下……同樣的商品,“打骨折”的價格,如此誘人的優惠力度,着實讓人心動。
“代下單”服務的興起,無疑得益於互聯網的高效與便捷。對消費者來説,通過簡單的“代下單”操作,可以節省購物成本,享受直接的實惠。但“代下單”也不免讓人心生疑慮:“這種差價究竟是如何實現的?是否存在消費風險?”
網上就不乏相關吐槽投訴,有的消費者“代下單”,對方收錢後直接拉黑。此外,“代下單”可能需要提供個人地址、&&方式,這也可能存在着隱私洩露的風險。
據報道,一些提供“代下單”服務的中間商能夠從商家那裏買到超低價商品,再加價後轉賣給消費者賺取中間差價,主要是通過各種優惠券或者會員折扣價,主打一個信息差。這種商業模式也許沒有直接違法違規,但它有着天然的風險漏洞。
首先,消費者面對的是一個信息、資質都不透明的中介,消費者還要預先支付費用給他們,如果遭遇不法分子,可能會導致財産損失。
其次,與商家直接交易時,消費者享有便捷的售後服務,出現問題可以直接現場維權。而通過中間商“代下單”,由於下單主體與實際消費主體不一致,一旦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或發生糾紛,責任歸屬模糊不清,消費者的維權之路也將因此變得更加艱難。
所以,消費者要擦亮眼睛,不要一味追求低價實惠,而忽視其中的風險。在選擇“代下單”服務前,應仔細核實其資質、信譽,了解其售後服務機制,避免輕信無保障的個人或&&。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中間商往往是通過電商&&吸引客戶。鋻於“代下單”服務中潛藏的糾紛風險,各大電商&&對提供“代下單”服務的商家要加強資質審核把關和經營監管,約束中間商誠信經營,並完善投訴舉報機制,為消費者增設一條有效的售後維權路徑。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與電商&&緊密合作,將“代下單”服務納入日常監管體系,嚴厲打擊虛假欺詐、隱私洩露等違法違規行為。從長遠來看,針對此類新興交易模式,不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代下單”服務的標準與責任歸屬,讓“代下單”服務更加規範化。
總之,“代下單”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體現了互聯網撮合交易的便捷。它確實能為消費者提供優惠和便利,同時也隱含着諸多風險和問題。消費者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電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加強監督,讓“代下單”服務更規範、安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