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身體與筆墨的融合:香港舞蹈的東方美學探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3 09:42:30
來源:新華網

香港故事|身體與筆墨的融合:香港舞蹈的東方美學探索

字體:

  新華社香港10月13日電  題:身體與筆墨的融合:香港舞蹈的東方美學探索

  龍鏡伊

  霧氣時聚時散,水滴落下又蒸發,舞&猶如一張展開的宣紙,舞者化身筆墨,翻騰潑灑之間留下書法般的痕跡。

  樂聲疏朗,聽得到舞者的腳步和呼吸,全場觀眾一起感受,一張古帖從東晉雪後初晴的日子,穿越到如今香港的秋日夜晚。

  這是香港舞蹈團原創舞蹈詩《快雪時晴》營造的水墨新世界,節目於本月11日至14日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香港舞蹈團是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專業中國舞舞團,於1981年成立,致力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養分,推廣具當代藝術創意和香港特色的中國舞蹈。

  10月11日,香港舞蹈團《快雪時晴》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糅合舞蹈、書法、武術、弦樂及新媒體的跨界元素。 新華社發(香港舞蹈團供圖)

 東方美學:真摯與微妙

  沒有人物角色,沒有套路招式,取材自王羲之手帖的《快雪時晴》是一台別樣的舞蹈節目。《快雪時晴帖》被譽為“書聖”繼《蘭亭集序》之後的又一行書代表作,內容是在一場大雪後向朋友問好,就像如今的手機短信。

  “書帖僅數十字,寫於兵荒馬亂的時代,但王羲之仍關心朋友,生活中有喜悅。”身兼導演及編舞的楊雲濤正是被這份含蓄卻真摯的情感觸動,“讀懂它的人就讀懂了那種情緒,它承載着我們中國人的情感,一代代傳下來。”

  在排練室裏,楊雲濤與舞者們一起翻看手帖,尋找線條起伏間流動着的“墨氣”。楊雲濤追求的,並不是用身體模仿書法筆畫,而是透過氣韻表達情感。舞者們從最簡單的呼吸開始練起,感受氣的流轉,並延展出東方美學。

  香港舞蹈團《快雪時晴》在舞&設計上加入水墨元素,舞者與之互動會留下書法般的痕跡(10月11日攝)。 新華社發(香港舞蹈團供圖)

  楊雲濤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係,2002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擔任首席舞蹈員,2013年出任藝術總監。

  在楊雲濤看來,舞蹈是一種肢體語言,有一種獨立的呈現方式。他讓《快雪時晴》抽離了中國舞標誌的音樂和服裝風格,舞者以書法為出發點,安靜地展示身體的內在起伏。舞蹈動作時緩時急,書法線條或交織或並行,都有情感流轉其中,自然繪製出一幅流動的水墨畫。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在接受記者採訪(9月24日攝)。 新華社發(譚佳銘 攝)

  楊雲濤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西方很多藝術家究其一生都在尋找的抽象與純粹,其實在千年前的東方已經有了。”

  領會中國傳統審美裏的微妙,有時就像解密,是樂趣所在。觀眾梁先生熱愛書法,因為好奇墨跡如何轉化成舞蹈而走進劇場,“舞&很有創意,好像真的下起一場快雪,在時晴的剎那,感覺到晦暗過後便是無限光明”。

  跨界:糅合與磨合

  書法用紙被用於舞&布景,搭配了硯&般的水池,舞者沾了“墨水”的身體在舞&上留下有力的“筆跡”。劇場外,五件以水墨畫為靈感設計的長衫,連同水墨畫互動屏一起展出,延伸水墨為軸的藝術體驗。

  “有時候科技給人感覺硬邦邦,但科技也能呈現很多我們不易解讀的東西。”為舞&設計裝置的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研究科技書法已經十餘年。

  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在接受記者採訪(9月24日攝)。 新華社發(譚佳銘 攝)

   啟發他運用動態捕捉技術,讓舞者手執器材在空中揮毫,並將所錄得的“筆劃”與舞者的腦電波數據結合。當舞&上落下黑色的半透紗幕,數據化為錯綜變幻的墨跡,又像跳動的心臟,與舞者相輝映,層次豐富。

  香港舞蹈團《快雪時晴》的新媒體裝置通過收集舞者的動態和腦電波數據,創作出會動的書法線條(10月11日攝)。 新華社發(香港舞蹈團供圖)

  節目還將舞蹈、書法、武術與現場演奏糅合在一起,跨越古今,融合中西。楊雲濤坦言,沒有劇情與劇本,他與藝術家之間更多是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共同的審美”。

  小提琴作為西方樂器,在小提琴家&&的現場演繹下,以西方古典樂襯出中式傳統的韻味。

  “雖然我是用西洋樂器演奏着西方作品,但這個節目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認為,中西合璧能帶來新的觀賞體驗。

  9月24日,小提琴家&&在綵排。 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在香港演藝學院中國舞專業讀大四的伍同學説:“當小提琴響起來時,我感到很震撼,書法的剛柔並濟與弦樂的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群舞的舞者動作既一致,又自由。”在光影迷離、水墨濃淡之間,回歸舞蹈最本質的感動。

  重塑身體:突破與自信

  為了這次演出,楊雲濤專門請來一位太極師傅,讓舞者們跟着練了半年。從2018年起,香港舞蹈團展開了名為“中國舞蹈與中國武術之交互研究與成果呈現”計劃。

  在香港多年,楊雲濤看到很多孩子都非常熱愛中國舞,並且非常有想法,“我不太想看到我們被身體條件限制了內心的渴求”。楊雲濤希望可以借此探索出屬於東方身體的訓練方式,“尤其南方的武術練起來很難,希望能讓舞者們找到自信”。

  王志昇是首席舞蹈員,生於馬來西亞,2018年加入香港舞蹈團,“一開始,就練一拳一個馬步,方方正正的,總覺得自己力量不夠”。師傅在課上強調心定,用意不用力,像一朵荷花浮在水面。在這種極度的專注中,王志昇漸漸得到平靜。他在《快雪時晴》裏有大段的獨舞,為此他每天訓練九個小時,回家後還會通過閱讀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表演。

  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王志昇在接受記者採訪(9月24日攝)。 新華社發(譚佳銘 攝)

  經過武術訓練,舞者的身體語言回歸到東方審美的意趣。在演出裏,觀眾不會看到完整的太極動作,或能在幽微處發現沉穩的樹、輕巧的貓和溪流裏的魚。楊雲濤希望通過武術訓練讓舞者回到自己的身體,不去想著表演。“越專注,越會有藝術表現力。”

  9月24日,舞者們在綵排。 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楊雲濤希望,持續的探索能讓香港舞蹈團樹立起屬於自身的獨特品牌。除了進行海外巡演,舞團與內地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多。他説:“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必須要做的,我投身其中,感到其樂無窮。”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