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工作逐漸數字化、要求在線協作,使得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漸趨模糊,容易造成職工無法“離線休息”,進而導致職業倦怠的問題越發突出。專業人士建議,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來疏導和緩解職業倦怠。面對“職業倦怠”,有的年輕人選擇了辭職。比起離職,不少年輕人開始採取“精神離職”的態度應對職業倦怠。(9月23日 新華網)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情境中,“職業倦怠”已成為諸多職場人遭遇的難題。為應對“職業倦怠”,不少年輕人採取 “精神離職”。然而,我們務必清晰地意識到,以“精神離職”應對“職業倦怠”,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所謂 “精神離職”,指的是出勤卻不盡力、人在崗位心不在、有能力卻不願施展、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等情形。從某種程度來講,此種工作狀態實則就是“擺爛”,對工作毫不走心,對工作任務敷衍應付,喪失了積極投入和創新的勁頭。乍看起來,這種方式貌似讓自我在短期內獲取了一種心理上的釋放,暫且躲避了工作帶來的壓力與疲憊。但長遠而言,其産生的負面效應遠大於所帶來的短暫慰藉。
就員工個體來説,“精神離職”會妨礙個人的職業發展。一個人在工作中欠缺動力,沒有上進心,在工作中不思進取,極易被淘汰。想必沒有企業會察覺不到“精神離職”的員工,也不會讓“精神離職”的員工長久地安逸工作。顯然,本質上看,“精神離職”根本無法化解“職業倦怠”的問題。
“職業倦怠”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例如工作壓力過大、職業發展空間受限、工作內容枯燥單一、工作與生活失衡等等。調查表明,導致“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在於薪資未達預期、工作時長過長。而“精神離職”只是一種逃避和消極對待的手段,並未真正處理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如要從根本上解決“職業倦怠”,個人和企業均需施行積極有效的舉措。在組織機制方面,通過優化工作設計、合理分配工作任務等方式來平衡工作需求與職工的資源,同時強化團隊合作與支持,保證職工下班後能脫離工作,助力職工恢復心理狀態。在企業文化方面,管理者應鼓勵開放交流和心理健康支持,營造容錯、包容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懷。個人層面,應當重新審視自身的職業規劃,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價值觀念,積極尋覓工作中的樂趣與成就感,要學會理解企業的難處,如果整個行業遇到了困境,可以與同事並肩一起共度難關。還可以積極改造工位,讓自己處於一個溫馨的工作環境之中。同時,要學會合理規劃工作和生活的時間,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此外,持續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競爭力,也是應對職業倦怠的重要方法。
“精神離職”屬於一種目光短淺的應對策略,也是一種消極的方式,無法切實消除“職業倦怠”帶來的困擾。唯有個人和企業攜手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讓職場人重新找回工作的熱情與動力,促成個人和企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