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是好是壞?“飯圈文化”該揚該抑?
毋庸置疑,“飯圈”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戰鬥能力極強,比如為偶像“5小時集資670萬元”、為拉票“一天倒掉27萬瓶牛奶”、在奧運乒乓球賽事討論中拉踩引戰……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飯圈”有時候組織公益行動、傳遞正能量,有時候卻“黨同伐異”、惡意攻擊他人,可以説集兩極化社會形象於一身,必須揚長抑短,不可放縱。
當下“飯圈”中的粉絲往往被冠以“真愛粉”“路人粉”“事業粉”“氪金粉”“女友粉”“親媽粉”“CP粉”“唯粉”等群體維度,情感紐帶是基於共同喜愛的偶像。一定意義上説,“飯圈”已經具備一些組織特徵,其內部有着同心圓式的組織結構:位於核心圈層的是偶像本人或經紀公司首肯的粉絲團、後援會等群組,以及“反黑”站、數據組等職能型群組和一些有話語權的粉頭;次一圈是一些資源産出型圖站、影響力較小的群組以及忠實粉絲;最外圈才是數量最多的普通粉絲……正是基於這樣的組織結構,“飯圈”遠比一般大眾文化受眾更有組織力,在許多熱點事件上常常製造輿論甚至是裹挾輿論、誤導輿論。
如果“飯圈”能按照社會公序良俗組織粉絲行為,“飯圈”以及“飯圈文化”都是能夠獲得社會認可和支持的。但一直以來,“飯圈”對粉絲的動員力一直大於對粉絲的約束力,善於臨事一呼百應、聚集粉絲,卻不善於以組織制度約束成員、管理情緒。當受到社會輿論批評時,又總是輕描淡寫地認為,這不過是社會上的另一些人看不慣這一群人。在“飯圈”實際上附着於互聯網大&&以及粉絲進圈出圈較自由的情況下,一些大&&為了流量、為了獲得更多關注,疏於必要的監督管理,對“飯圈”亂象聽之任之,甚至主動搭建評價體系,深度參與“飯圈”其中,縱容粉絲應援打榜、互撕謾罵、造謠攻擊,破壞網絡生態。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構成“飯圈”的成員主要是青少年。有數據顯示,學生是粉絲中的核心群體,超過60%的00後關注偶像團體,多達14.89%的00後每月追星花費超5000元,其消費多用於應援、購買代言、推廣産品、打榜投票等。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消費觀尚未形成,極易被誘導、被誤導、被操縱,其追星行為往往呈現出非理性的特點。一些粉絲被畸形“飯圈文化”所蠱惑,採取不理性的追星行為,為見“偶像”一面,參與“飯圈”的各種線下活動,甚至購買行星命名權、買斷大幅廣告、贈送昂貴奢侈品等,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不僅嚴重影響學習工作,也助長了非理性攀比消費。
近年來,“飯圈”愈加呈現專業化、組織化傾向。特別是一些“流量明星”和其經紀公司有組織的鼓動,極容易引起“飯圈”群體性呼應,不僅導致“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激發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負面行動。與此同時,網信部門、公安部門也在持續整治“飯圈”亂象,嚴管明星經紀公司,規範粉絲群體賬號,嚴禁呈現互撕信息,嚴控未成年人參與,不斷壓實&&責任,嚴防“飯圈”失范進而引發社會失序混亂。
公序良俗不可破,“飯圈”不能圈一切。畸形“飯圈文化”所帶來的網絡亂象和社會亂象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視,並形成合力加強治理,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絕不容許“飯圈”肆意妄為。(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