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就在手機裏嗎?”隨着時代發展,人們接觸現金的機會變少了,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不認識錢了。
據報道,有近三十年教齡的老教師反映,這種不認識錢的情況,在最近5屆的一年級小學生中越來越明顯。孩子不光不認識錢,也不知道錢怎麼用,不理解“換錢”“找錢”這些概念。在小學教育中,《認識人民幣》這一課變得越來越重要。
孩子不認識錢的現象與當前社會變遷息息相關。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現實裏,很多孩子可能只在過年時見過100元一張的壓歲錢,平時見到其他面額紙幣的機會則更少。
但這並不意味着就應該將孩子們不認識實體貨幣視為正常現象。在青少年的成長中,如果缺乏對錢的直觀感受和具體認知,其潛在影響不可小覷。
現在的成年人雖然也習慣了看數字,但在成長中對錢多錢少是有過切身感受的。一萬塊錢在現實中是厚厚一沓,但在手機屏幕上就是一個數字,其給人的直觀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今天的孩子對錢的最初認知就是數字,對“錢是怎麼花出去的”“錢是怎麼來的”自然就缺少具體的認知,以至會産生“錢怎麼會‘花沒’呢?”這樣的認識。
對錢多錢少沒概念、對掙錢難易沒認知,自然就很難建立起對金錢的珍惜和尊重。這並不是説該由數字化支付來背這個“鍋”,但通過從小就直觀地認識錢,去建立更合理的金錢觀、理財觀仍是必要的。
客觀説,如果要對孩子們進行錢幣教育和理財教育,很難找到比實體貨幣更合適的抓手。教孩子們認識人民幣,同時還有助於孩子們正確認知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
數字支付是大勢所趨,這也符合人類貨幣從貝殼到金銀銅,到紙幣,再到虛擬貨幣越來越簡易便捷的發展歷程。僅從平衡這種劇烈變化的角度講,也當及早引導孩子們認識現金和適當使用現金。而長遠看,這對幫助一代人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和理財觀,也都很有必要。(信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