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關年輕人“斷親”的話題還在繼續。
“一旦涉及成績怎麼樣、工資有多少,買沒買房、有沒有對象,感覺天就聊死了”“年輕人需要指點,但不是一年到頭見不了幾面的親戚指指點點”……年關將至,回老家走親戚,讓不少年輕人壓力倍增。(2月6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何謂“斷親”?簡單來講,就是疏於與非直系親屬的交往。親戚關係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聯結,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説似乎不再不可或缺了。最明顯的莫過於過年,一些年輕人開始拒絕“走親戚”,也不願再和親戚“裝熟”,懶於偽裝成親戚眼中的乖孩子。另有社會學學者的研究表明,在“90後”“00後”群體裏,“斷親”正成為一種常態。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六親不認”了嗎?這個“帽子”不能輕易扣。關係淡了、&&弱了、互動少了,如以此為標準來判斷,“斷親”現象客觀存在。且若依此,“斷親”其實一直在進行,哪怕是在血脈親情看似最為牢固的傳統社會,也早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説法。然而,“父輩們花費時間、精力、財力維護的親緣關係,年輕人卻並不看重”,此類論斷顯然是一種誤讀。在現代生活快節奏、強競爭之下,年輕人無比渴望真正的家庭親緣關係可以成為他們漂泊中的浮舟、疲憊後的港灣。
換句話説,在社會化生活中,沒有人想成為一座“孤島”。那“斷親”現象又為何蔓延?某種程度上,年輕人是“被迫”的。俗話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血脈親情亦如此。隨着社會變遷、流動增加,現在不少年輕人跟自家親戚本來就不熟,在其成長過程中一些親戚長期缺席或“不在場”。此外成長環境不同,相比於傳統的走家串戶聯絡感情,如今的年輕人更依託互聯網構建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長輩在日常活躍場域、思維處事方式上都變得不同。種種客觀現實下,年輕人跟親戚的關係自然趨於淡化。
再從需求看,年輕人期待“真親情”,卻拒絕“偽善意”。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親緣關係不僅沒成為“減壓艙”,反而成了“加壓閥”。此前,“一名重度抑郁女生被醫生建議斷親”的案例就是一個佐證。再看一些網友留言,“一些親戚毫無邊界感,什麼都想問,什麼都想管”“拒絕成為長輩攀比的談資”“説是幫助,實際上把姿態搞得像施捨”……年輕人為何“斷親”,答案就在字裏行間。長輩們打着“為了你好”的名義指手畫腳、頤指氣使,長輩間“明爭暗鬥”“演來演去”,這一幕幕在現實中頻頻上演,只會把年輕人越推越遠。
問題何解?讀懂“斷親”背後的真訴求,“雙向奔赴”共建和諧親屬關係。長輩們要積極“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輕人的生活,少一些“過來人”的訓導、多一些貼心人的支持,促成年輕一輩“出走”後的“回歸”。年輕人要善於發掘親緣關係中蘊含的真正價值,多一些溝通、少一些抱怨,在親屬網絡中去更好地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享生活。(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