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國際 港澳 台灣 財經 軍事 法治 社會 網評 體育 奧運 文娛 傳媒 科技 互聯網 教育 校園 汽車
核心提示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近日發布消息,據不完全統計,6月全國承諾捐贈款物共計29.59億元,接收捐贈款物實際到賬金額近9.15億元,佔承諾捐贈額的30.9%。未到賬捐款以企業設立冠名基金為主。對於有企業口頭承諾捐贈金額,但不履行承諾的情況,現在還缺少監管的有效途徑,也缺少法律上的依據。 [詳細]
點擊參與調查 •點擊參與討論
摻雜了功利色彩?
  慈善的本意是不求回報的“施愛”。但在一些企業眼裏卻成了撈取名譽利益的工具,利用本意為“付出”的慈善,一味“索取”。從某種意義上講,給中國富人們既帶來讚賞、又帶來非議的,似乎是近年勃興的各種“慈善榜”。儘管上榜的富豪和企業安享榮光,但是橫向對比之下,國內富人的集體吝嗇與國外富人的普遍慷慨形成鮮明對比。 [詳細]
企業做慈善成本高?
  把捐款交給誰?又該如何對捐款進行專業化、規範化的管理?這是力聯集團捐款謎團給民間慈善提出的問題。企業“諾而不捐”是因為現行的慈善制度存在着“賴捐”的空間和漏洞。如何堵上這個漏洞,我們通常只是靠道德的譴責,卻缺乏制度的約束。 [詳細]
對未兌現者該不該予以曝光
  正因為我們太需要蓬勃發展的慈善事業了,所以更當對慈善領域的種種問題認真對待,慎重處理。這當然不是説就得遷就並放縱慈善事業中的失信行為,而當跳出道德領域,以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路來紓解問題。其實,捐贈承諾只要發生,就意味着契約關係生成,具有法律效力。 [詳細]
 
 
相關閱讀
 
余秋雨和“君子劍”岳不群
 
企業公民藍皮書:我國企業慈善發展滯後
 
相關閱讀
 
慈善事業發達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2009中國慈善排行榜
 
捐贈不是變相貸款
  道德協議産生的目的,就是用契約來厘清捐助中的權利與義務,以防止出現捐助如石沉大海的尷尬。但是,在我看來,道德協議卻是好心辦了壞事,不僅不能激發出受捐者的感恩積極性,反而會讓他們對慈善捐助産生根本性的誤解,從而喪失感動與感恩之情。甚至可以説,道德協議將使慈善捐助變了味道。 [詳細]
社會責任意識是現代企業的“必修課”
  現代化企業已不僅僅是賺錢的工具,而是社會公器,承載着企業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或許有些企業家開始是為了生計奔波,但企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那些先前不被重視的問題,就會成為主要問題,先前不曾承擔的責任就會成為主要責任。這種對應關係,許多企業家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尤其是長期牢牢掌握企業控制權的經營管理者們,往往忽視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詳細]
捐贈塑造企業的心靈
  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都擁有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乘着改革開放之風成長起來的中國優秀企業,伴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走向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在實踐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詳細]
堵死“假捐贈”漏洞
  承諾捐贈,卻不履行承諾,這種事近年來時有發生。媒體曾報道,有公司承諾向中國青基會“希望工程”捐贈,在“不少國家領導人都出席了捐贈儀式,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宣傳效果十分顯著”之後,企業卻選擇了回避。因為捐款遲遲不到位,本已選好址的希望小學,不得不擱淺停建。 [詳細]
交一本明白賬放心賬
  事實上,近來民間確實存在一些對救災資金尤其是慈善機構捐款使用情況的擔心。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對資金物資進行監管,給群眾交一本明白賬、放心賬,既能確保每一分錢都能用在抗震救災上,又能消弭那些不必要的誤解,更好地激發社會各界為災區出力的熱情。 [詳細]
慈善體制更新要跟上
  中國企業慈善事業發展遭遇嚴重滯後的困境,更多的是慈善體制更新滯後的體現。日前,民政部有關人士&&,我國將進一步&&落實稅收減免政策,提高慈善捐贈在企業利潤總額中的扣繳比例。只有創新體制,綜合降低慈善成本,營造良好的氛圍,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樂善好施,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嚴重滯後的局面。 [詳細]
 
 
 
相關閱讀
 
抗震救災捐贈款物收支及使用情況公示
 
"四管齊下"改變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滯後局面
 
2009年政府對慈善事業的推動作用將凸顯
責任編輯:評論部 任俊明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補充,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企業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一份子,在慈善事業中更是發揮着主力軍的作用。企業是否樂善好施、扶危濟困,不僅反映企業的文化氛圍,更體現其社會責任意識。我國企業在弘揚慈善文化、積極參與社會捐贈方面,總體上是好的,但在個別問題上,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相關捐贈程序、捐贈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的因素。培養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營造企業慈善文化氛圍,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做出努力。
  往期話題
Copyright ? 2000 - 2009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