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高安市,一場文化供給的變革正悄然改變着鄉村的面貌。
過去,文化下鄉活動常因“供需錯配”而遭遇尷尬——送的戲不是群眾想看的戲,辦的活動不是群眾感興趣的活動。如今,高安市創新實施的“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項目,以“菜單式”供給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文化服務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前總有送戲下鄉,但劇團演的戲我們不愛看,現場觀眾越來越少。”高安市石腦鎮村民陳社員回憶。這種“政府送單、群眾被動接受”的傳統模式,難以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面對這一窘境,高安市創新實施“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項目。該項目作為落實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的重要載體,通過系統整合優質文化人才資源,精準對接鄉村文化需求。
“我們變‘送戲’為‘種戲’,變‘輸血’為‘造血’,着力構建供需適配的‘菜單式’供給模式。”高安市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項目啟動前,當地組織文化導師團隊深入各鄉鎮、村組,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徵集村民在政策解讀、技能培訓、文藝活動、非遺傳承、鄉風文明等方面的具體需求。
基於調研結果,高安市設計出“村播、村課、村晚、村藝、村風”五大板塊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服務體系。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高安市華林山鎮東溪村的應急廣播響起。“各位村民,今天給大家講解最新的農業補貼政策……”這是“村播”項目的日常一幕,由新聞導師牽頭,結合農村應急廣播,及時播放黨的惠民政策、應急預警和安全提示、農業生産指導等內容。同時,導師們還指導村民掌握直播技能,打造鄉村直播間。
“我通過村播培訓學會了直播帶貨,現在家裏的土特産不愁銷路了。”年輕村民小李説。互聯網&&的有效利用,讓這個小村莊的優質農産品走出了高安。
每月15日,是藍坊鎮魏家村“村課”開講的日子。理論導師帶領高安“星火”宣講團成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課程內容涵蓋黨的創新理論、農業技術培訓、法律知識、紅色文化等,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夜幕降臨,筠陽街道下弦村的文化廣場上燈火通明,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晚”正在上演。由文藝導師牽頭,根據不同季節和節日,高安市各村鎮都會舉辦各具特色的文藝晚會。
春季的晚會以喜慶團圓為主題,節目涵蓋歌舞、小品、戲曲等多種形式;夏季圍繞鄉村納涼,開展露天晚會;秋季結合豐收主題,將農産品展示與文藝表演相結合;冬季則以溫暖關愛為主題,為村裏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上歡樂。這種常態化、品牌化的文化活動,使文化服務從“偶爾盛宴”變為“家常便飯”,保持了持續吸引力。
在非遺傳承方面,“村藝”項目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非遺導師鄒恒鋒發揮本土非遺傳承人的優勢,組織採茶戲、道情、字門拳等非遺節目下鄉演出,同時深入鄉村挖掘和培育文藝人才。“高安骨傷醫術”等非遺項目得到系統整理和保護,字門拳、道情等傳統技藝通過培訓班傳授給更多村民。
“村風”建設則依託文化導師力量,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開展道德講堂、移風易俗等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以前村裏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現在大家都自覺節儉辦事,負擔輕多了。”瑞州接到文昌村黨支部書記朱文華&&,文明新風的培育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減少了矛盾糾紛。
高安市“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項目實施以來,已覆蓋10個鄉鎮、60多個行政村,直接惠及群眾3萬餘人。文化的力量,正悄然改變着這片土地,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陳再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