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中心碼頭,大運河的起點,一場貫穿京津冀的超級馬拉松即將啟程,超馬使者於淼將用腳步丈量千年文脈。
9月21日17時,河北香河中心碼頭。“征途|北京七環1000公里:於淼跑堂健跑中國出征儀式”在此舉行,為一場持續10天10夜的超長距離奔跑拉開序幕。
國家級超馬跑者、低心率無傷跑專家超馬跑者於淼將從大運河起點出發,開啟超過1000公里的征程,串聯北京大七環沿線區域,預計於10月1日完成挑戰。
奔跑新紀元:從張健的浪花到於淼的腳步
中國極限運動史上,橫渡第一人張健以肉身橫渡海峽的壯舉寫下水上傳奇;如今,於淼在陸地上開啟另一種極限——不是對抗,而是融合。
作為首屆廈門6天6夜超級馬拉松全球極限賽完成777公里創造中國紀錄的跑者,於淼此次挑戰延續了他的“無傷低心率”科學跑步理念。
這場奔跑不同於傳統競技體育的“更快、更高、更強”,而是追求“更慢、更穩、更遠”的全民健康哲學。於淼的“低心率跑法”正是其核心,旨在讓跑步成為人人可參與、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
路線深意:七環與大運河的文化雙脈
此次路線設計蘊含深意。北京大七環又稱首都環線高速,連接京津冀多個節點城市,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物理紐帶。
從香河中心碼頭——大運河的北起點出發,奔跑者將沿着七環線行進,在京津冀大地上畫出一個“循環不息”的軌跡。
運河與七環,一古一今,都是連接人與地的脈絡。大運河曾是古代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七環則是現代區域協同發展的交通骨架。於淼的奔跑,將成為串聯歷史文脈與現代發展的移動紐帶。
科學奔跑:低心率無傷跑的運動革命
於淼倡導的“低心率無傷跑”正在引發一場大眾健身革命。這種跑法通過控制心率在有氧區間,實現高效燃脂的同時避免運動損傷,讓跑步真正成為可持續的健康習慣。
作為“0基礎減脂跑導師”,於淼的方法降低了跑步門檻。他通過線上課程和實地指導,幫助大眾掌握科學跑步技巧,使跑步從“拼命硬幹”的傳統印象轉變為“智慧奔跑”的現代理念。
此次1000公里挑戰,正是對這一科學方法的最大壓力測試——用連續10天每天100公里的強度,驗證“低心率跑”在極限條件下的可行性。
征途搭子房車:創新保障模式
“征途搭子房車”是本次活動的創新保障模式。房車將作為移動指揮中心、休息站和媒體發布點,跟隨於淼的行程,確保挑戰順利進行。
這種模式不僅為挑戰者提供了必要保障,也為未來的跑步活動提供了新的組織形式參考,實現了“流動保障”與“持續移動”的完美結合。
全民參與:線上雲跑團激活大眾健身
活動組織者推出了“線上雲跑團”參與方式,通過掃碼觀看直播並加入雲端奔跑,讓普通大眾也能遠程參與這場盛會。
這種模式打破了體育賽事的地域限制,創造了全民參與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城市、社區奔跑,在雲端與於淼同行,感受體育帶來的連接感。
與此同時,京津冀地區的跑者還可以選擇親赴七環沿線,在於淼經過時加入陪跑段落,用實際行動支持這場挑戰。
體育賦能:奔跑中的多重價值
於淼的七環奔跑超越體育本身,具有多重價值。它是一次文化展示,讓更多人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
它也是一次科學普及,通過實地驗證和傳播“低心率無傷跑”理念,推動全民健身科學發展。
此外,這還是一次區域聯動,通過奔跑連接京津冀多地,促進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展示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果與潛力。
於淼的奔跑恰逢其時——在“健康中國2030”和“體重管理年”政策引領下,馬拉松賽事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而超級馬拉松與低心率無傷慢跑將成為一種奔跑的新風尚。
10天1000公里的征程,不僅是個人極限的挑戰,更是一種新跑步哲學的實踐。當奔跑的腳步串聯起歷史文脈與當代發展,當科學方法取代盲目拼搏,體育的真正力量才剛剛開始顯現。
新華網客戶端等媒體將全程關注此次挑戰。今日17時,從香河中心碼頭出發,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場“慢即是快”的奔跑史詩。
超級馬拉松簡稱(超馬)是經濟親民的健跑活動形式。其是一項以距離超過42 . 195公里的跑步運動, 競賽項目對於距離與時間的不設限,因對參賽者的體能要求遠高於一般人,是許多馬拉松進階選手與耐力型選手的追求,因此歸類為「極限運動」。
然而超馬不僅具有探索性還具有包容性。因從事該運動所需技巧和裝備簡單,較之馬拉松其不追求速度,以奔跑的時間與距離為超越自己的考察標準,大部分時區的配速在有氧心率範圍,更加安全,適合初跑者構建科學的健康的跑步體系。超馬在公園城市綠道就可開展, 一般大眾也可經循序漸進地訓練而完成超馬賽事,也受到中老年跑者的偏愛,因此它又屬於「大眾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