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剪,紅紙生花。潮陽剪紙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潮汕人生活與信仰的生動記錄。
在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令人驚嘆。這些作品遠不止是裝飾,它們是潮汕文化的視覺辭典,每一幅都訴説着獨特的地域故事和文化密碼。
玲瓏剔透:潮陽剪紙的藝術特色
潮陽剪紙造型靈活多變,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花中套花"的布局手法——在主體圖案中嵌入其他紋樣,疏密有致,剔透玲瓏,表現力十分豐富。
剪紙技法上主要分為"陽剪"和"陰剪"兩種。陽剪保留線條,剪去空白;陰剪則相反。兩種技法交替使用,粗細相破相助,形成強烈對比,極富特色。
吉祥寓意:圖案中的文化符號
潮陽剪紙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一種圖案都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期待。
魚蟹水族:潮陽是沿海地區,剪紙中充滿了魚、螃蟹、龍蝦、魷魚等水族題材,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祥花瑞草:牡丹象徵富貴,蓮花代表純潔,石榴寓意多子。這些植物圖案寓意吉祥。
民間故事:許多剪紙作品表現了潮汕地區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説,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民俗載體:剪紙中的生活印記
剪紙與潮汕民俗活動密不可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供品花"。在春節、"天后誕"、中秋等節日,潮汕人家會在庭院天井陳設供品,並在供品上貼附各種形似供品的剪紙。
各戶人家會比賽,既比供品之豐富,又比剪紙之精美,這種活動稱為"賽大錢"或"賽桌"。供品花剪紙種類繁多,包括植物類的香蕉花、柚子花,動物類的雞花、鴨花,以及水族類的魚花、螃蟹花等。
創新之光: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在非遺展示館中,不僅能看到傳統題材的剪紙,還能欣賞到剪紙藝術的現代表達。
2018年,潮陽剪紙傳承人陳小燕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的微信二維碼,而且可以成功掃碼。這幅作品在當時引起轟動,多家媒體點讚潮汕人的手藝。
陳小燕介紹:“剪二維碼的想法是我一個突發的靈感。二維碼是現在時代進步的一個代表,通過二維碼可以加好友、收付款。因此,我就想把我的微信二維碼剪出來,試試能不能掃一掃就能夠加微信,結果剪完之後真的能夠掃描加好友。”
剪紙藝術家們還創作了許多現代題材的作品,包括人物肖像、現代建築、卡通人物等,不斷拓寬剪紙的範圍和形式。陳小燕等人甚至將剪紙帶上了時尚舞&,製作出可以穿在身上的剪紙服裝。
傳承發展:剪刀未停,創新不止
潮陽剪紙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藝術,2019年10月,潮陽區成立了潮陽剪紙藝術館,作為區文化館的分館進行打造建設。
藝術館由區文化館與潮汕風聯合共建,是潮陽區落實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舉措,旨在打造"一鎮一類、一景一項"的特色文化品牌,將非遺的傳承保護與展示進行整合。
近年來,潮陽區還舉辦了剪紙作品展,展出了近100幅作品。剪紙傳承人們以紅色為主題,圍繞中國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中國夢以及潮陽民間故事等內容進行創作,剪出了一幅幅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
文化使者:剪紙走向世界
如今,潮陽剪紙已經走向世界舞&。每年都有外國友人專門來學習剪紙藝術。陳小燕&&:“我有信心與力量將剪紙文化傳播到各個城市甚至國家,通過剪紙,讓更多的外國人見識到我們剪紙文化的魅力。”
2018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汕頭市分公司與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聯合發行了《中國·汕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明信片套裝,首次將汕頭非遺項目明信片與潮陽剪紙非遺大師作品相結合。
這套明信片包含了汕頭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郵資明信片13枚和潮劇生、旦、凈、醜剪紙作品4枚,由國家級非遺項目(潮陽剪紙)省級傳承人鄭少燕創作。
探尋之後:剪紙的文化啟示
走出非遺展示館,心中滿是震撼與感慨。這些剪紙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潮汕文化的活化石,記錄着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信仰和價值觀。
每一幅剪紙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剪裁都是一種傳承。在機械化生産日益普及的今天,手工剪紙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和精神傳承。
潮陽剪紙的魅力在於它既扎根傳統,又不斷創新;既保留了中國剪紙藝術的共性,又發揚了潮汕文化的個性。它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在創新中獲得新生。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僅是保存一種技藝,更是守護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家園。下次當你看到一幅剪紙作品時,不妨仔細品味其中的文化密碼,或許你能讀懂更多潮汕人的故事與情懷。(廣西師範大學設計學院 時楊 覃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