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0月29日電 題:騰格裏徒步:在沙漠中尋找治愈力
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近日,37歲的嚴聆嘉與她7歲的兒子在騰格裏沙漠體驗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徒步之旅。在兩天一夜的行程中,七組家庭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識別沙生植物、於千年古樹下靜思、參與星空頌缽音樂會,並體驗了“盲行”等親子互動項目,旨在借助自然之力深化親子紐帶,舒緩身心。
“這次體驗讓我和孩子都獲益匪淺,感受到了沙漠獨有的能量,內心也變得平靜而喜悅。我們常來沙漠,但這次完全不同,非常難忘。”寧夏銀川市的英語教師嚴聆嘉説。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三公里徒步後的“沙漠盲行”。在確保地形安全的前提下,所有家長矇住雙眼,由孩子牽引前行,全程保持靜默。“當時已經很累,看不見前路確實有些不安,但孩子格外可靠。那一刻,我覺得他長大了,也讓我體會到完全的信任。”她回憶説。
帶隊導師楊莉介紹,此次活動深度挖掘了沙漠的“療愈”潛能,將生命教育、親子溝通等內涵融入其中,比常規旅游或徒步活動更具深度。“傳統旅游多為一次性消費,而融入療愈概念後,復購率明顯提升,不少外地消費者慕名而來,甚至有家庭每年都會回來體驗。”
“沙漠本身就是極佳的療愈空間。久居城市的人來到這裡,視野與心胸會一同開闊;而沙生植物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生命力,更是生動的自然教育。”她説。
徒步途中,楊莉等導師會講述花棒、梭梭等植物的頑強特性,結合中衛麥草方格治沙的實踐,傳遞治沙人的堅韌精神。參與者也被鼓勵擁抱千年榆樹、靜臥沙丘仰望星空,在自然中尋求內在平靜。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內在需求,療愈經濟面臨廣闊前景。”《療愈經濟》作者、愈到集團董事長沈君指出。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了心理健康促進目標,包括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控制失眠與焦慮障礙患病率等增長趨勢。
在此背景下,療愈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服務門類日益細分。文旅、美容、酒店等行業紛紛引入療愈元素,以增強産品吸引力。據沈君觀察,不少文旅單位與住宿機構正積極尋求合作,希望通過“療愈+”實現差異化轉型。
作為中國沙漠治理與利用的典範地區,寧夏持續拓展騰格裏沙漠的療愈功能,推動沙漠旅游從觀光娛樂向深度體驗升級。
位於中衛的沙漠星星酒店雖價格不菲,卻常年緊俏。除實現“躺在床上數星星”的浪漫構想外,酒店還提供沙療、頌缽等療愈服務。夜幕降臨,住客可隨星空導師步入觀星谷,於銀河之下辨識星座,在宇宙的浩瀚中重新理解自我與生命。
“城市中很難再看到銀河,而沙漠星空的壯美往往能直擊心靈,帶來深刻的釋放與治愈。”星空導師馮薇説。
此外,當孩子們隨導師探索沙漠生態時,家長可在沙療區選擇不同溫度或材質的沙坑,躺臥於暖沙之上,在精油香氛與頌缽聲中徹底放鬆。“每當我感到壓力,只需要在沙漠中靜靜躺一會兒,就能重獲平靜與力量。”毗鄰的Tengol沙漠度假酒店創始人陳祖品&&,“沙漠的療愈價值,值得被更深入地看見與發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