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美學的時代解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7 09:34: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敦煌美學的時代解碼

字體: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盛大而輝煌的敦煌擁有震古爍今的絢麗壁畫,承載着華夏民族的文明與智慧,這樣一顆浩瀚沙漠中的璀璨明珠,令一代代藝術家心馳神往。如今,從線下旅游到雲端看展,從奧運藝術體操“敦煌飛天”到課間操版“敦煌舞”,從精美的博物館文創到深入日常生活的服裝食品……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時光洗禮,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雲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現場

  穿越時空的迴響

  近日,北京又掀起一波“敦煌”熱,先是中國美術館拉開“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的帷幕,展覽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以及中國美術館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簡牘、帛書、畫像磚、花磚、陶俑、木俑、寫經、彩塑、臨摹壁畫等多個類別,勾勒絲綢之路上的綿長文脈。作為展覽的延伸內容,“絲路歌韻:敦煌舞樂服飾展示專場”以歌舞與服飾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展現敦煌藝術的精神內涵。二者相映生輝,吸引觀眾紛至沓來,可謂開展即是爆款。

  在北京展覽館上演的“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同樣為市民游客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盛宴。展覽展出了九座1:1復刻的敦煌石窟經典石窟群,其中的盛唐第217窟甚至在敦煌當地都未對外開放。通過精準的數字化掃描與精細的手工還原,石窟中的壁畫、雕塑、建築結構等細節得以高度復原,讓觀眾親身體驗敦煌石窟的文化精髓與藝術震撼。同期亮相的“莫高精神”紅色主題展,通過照片與影像,致敬一代代莫高人“堅守大漠、為國護寶”的赤子之心,展現敦煌研究院從荒漠孤守到領跑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使命傳承。

  而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展的“雲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則展出了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七年的研究和創作成果,共計369件作品,是以敦煌石窟實地考察為基礎,結合文獻資料查證,根據敦煌壁畫或彩塑圖像整理繪製的人物服飾效果圖和重點圖案細節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飾藝術再現作品和創新設計作品。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標誌,其背後的故事和藝術價值在這一系列展覽活動中被重新發掘和講述。“敦煌熱”不僅在於對古老文化遺産的保護,更在於推動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再生與應用。隨着這些展覽和演出的不斷展開,人們期待着在情感與藝術的交融中,尋找歷史和現代的聯結,以及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展現場

  敦煌傳統美學的轉化與轉譯

  事實上,對於敦煌資源的發掘和轉化研究是近百年來藝術家不斷探究的重要課題。“這座寶庫的藝術資源無比豐厚,雖然已經被常書鴻等前輩美術家大力開發,但仍需我們深入發掘,尤其是如何實現敦煌藝術傳統元素的現代轉化問題,仍然需要我們繼續探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從敦煌壁畫的臨摹,到現代繪畫的創作,並非簡單地照搬傳統樣式,而是要開發利用敦煌壁畫的傳統元素,創造表現現代人的夢想、情感、現實生活和審美觀念的現代形式。

  如張大千的中國畫《藏女》系列,借鑒了敦煌唐代壁畫的人物造型、線描、勾染和設色,擺脫了明清仕女的纖弱軟媚,表現了少數民族女性的豐腴健美。董希文的油畫《哈薩克牧羊女》和《開國大典》,分別吸收了北魏壁畫的靈動線條和盛唐壁畫的富麗色彩,創造了新穎獨特的民族形式。唐勇力的工筆重彩畫《敦煌之夢》系列,受到敦煌壁畫斑駁脫落的肌理效果的 啟發,獨創了“脫落法”“虛染法”等畫法,具有一種滄桑之感和殘缺之美。姜寶林的水墨寫意畫《敦煌的啟示》,從敦煌壁畫印象中提煉出簡約有力的線條和色彩,把敦煌傳統藝術元素大膽轉化為現代抽象構成。

  而從“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中常書鴻、段文傑、吳作人、常沙娜等名家臨摹的敦煌壁畫也能看到,這些作品不是對壁畫的簡單複製,而是融入了藝術家個人理解和藝術風格,對今天藝術創作的守正創新具有啟示價值。比如,潘絜茲的中國畫《石窟藝術的創造者》是其藝術生涯集大成之作,不僅是對敦煌壁畫的臨摹復現,還以現代工筆技法重構歷史場景,成為傳統藝術現代轉型的典範。

  歷史的琥珀:敦煌藏經洞再想象(宣紙水墨) 2017年至2024年 謝曉澤

  展覽現場,鮐背之年的油畫家靳尚誼看著自己的兩幅臨摹作品,頗為感慨。他説:“臨摹敦煌壁畫對我之後的創作有積極的影響。敦煌的壁畫形式是中國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我來説,這些研究很重要,也很必要。中國人學習西方油畫,自然要追求中國文化在油畫中的表現。我的一些創作也用到了佛像壁畫元素。”

  放眼20世紀中國美術,很多已經進入中國美術史或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家皆由漫漫絲路獲得滋養,並堅定地走出一條中西合璧的藝術之路。

  敦煌藝術多維度的創新成果不僅體現在繪畫創作上,在“雲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展廳中,束髮戴冠、肩覆天衣、裙帶飄揚的菩薩;大袖襦裙、衣帶當風、如燕飛舞的天女;軍戎服飾、雄壯威武、全然唐代武將形象的天王;展現世俗百態真實生活的各色敦煌世俗人物……敦煌壁畫和彩塑中的服飾之美,如同千年時光在絲綢褶皺間寫就的詩篇,詮釋着敦煌美學的一脈相承。

  “敦煌壁畫是中國服裝史研究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也是藝術創作與設計創新的靈感寶庫。”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副研究員崔岩説,“當我們觸摸歷史的脈搏,會發現它比教科書更加燦爛。”

  展覽中,許多設計師不僅採用敦煌壁畫的造型、色彩、圖案,還融入國際審美,加入活態傳承的非遺技藝,比如緙絲、羌繡、苗繡等,形成跨越古今中外的對話。在展廳的沙丘T&上,青年設計師將北朝虎紋化作毛衣胸前的印花,將蓮花紋與垂幔的肌理以織錦和植物染復現……千年敦煌傳統美學,被有溫度地“轉譯”為當代時尚語言。

  數字技術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

  人工智能技術對於服裝設計領域的廣泛賦能也讓敦煌美學煥發新生。據了解,2022年,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曾以敦煌飛天為設計藍本,融合天女、伎樂人等的服飾特色,為國風虛擬數字人“天妤”設計敦煌風格的服飾。“在實體服飾製作前的復原階段,我們正在嘗試讓人工智能介入。”崔岩介紹,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三維圖形圖像技術,可以將服飾的紋樣、織物結構、服裝款式、服裝穿着狀態進行數字化復原,從而輔助團隊以手工形式製作實體成衣,但紋樣的取捨和色彩的搭配,仍然需要學者結合權威資料共同討論、解讀。

  近年來,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文化保護與傳播,為敦煌文化跨越時空藩籬開闢了新路徑,為敦煌文化的全球推廣注入強勁動力,構建起從保存到體驗再到傳播的全鏈條賦能體系,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

  2024年8月上線的“敦煌學研究文獻庫”依託大數據與雲計算,整合全球研究成果,提供多語言檢索與即時調用功能,為學者搭建高效學術橋梁,推動敦煌學走向國際化。2024年9月,“敦煌文化周”在哈佛大學推出AR體驗項目,觀眾掃描展品即可見證壁畫“復活”,如反彈琵琶舞姿的動態演繹,栩栩如生。2025年2月,“飛越天空”敦煌藝術展在新西蘭奧克蘭開幕,展覽通過高保真壁畫複製、數字沉浸節目等,讓戴上虛擬現實設備的新西蘭觀眾,仿若穿越千年,親身觸摸絲路文明。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謝曉澤自2017年受美國敦煌基金會邀請進駐敦煌研究院以來的跨學科實踐也值得關注。他通過毫米級三維掃描技術對壁畫物質痕跡精準捕捉,結合曼陀羅數學規律與書法筆勢的數字化轉譯,以動態光影技術模擬歷史層積的消長過程。這種基於考古學實證與藝術想象的跨學科實踐,為文化遺産的當代表達開闢了新維度。

  臨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經變故事圖(國畫) 1942年 盧是 中國美術館藏

  激活深層邏輯開啟全新敘事

  如果説上述實例以藝術與科技融合增強感染力,向世界傳遞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那麼“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則更加印證了敦煌文化的傳播不僅是技術驅動,更是以多元形式講述文化傳播故事的綜合實踐。該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多場景體驗。通過創新的展覽形式,敦煌藝術的千年輝煌在多個場景中,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動。

  比如,展覽打造了一條300米長的沉浸式“壁畫長廊”和超大規模的藻井藝術裝置,還特別呈現了花磚、藻井紋樣等敦煌建築裝飾藝術的瑰寶;通過十餘部多媒體影像作品,展示莫高窟的開鑿與發展,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長河,領略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文化交流;展覽中還特別設立了“敦煌書局”和“敦煌驛站”兩個特色文化空間,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的場所;研學活動區則通過互動體驗、藝術創作、專家講解等多樣化的形式,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敦煌文化,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不是凝固於歷史圖像的瑰寶,而是至今仍能回應現實的精神力量。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整體構想中,“墨韻文脈”系列展即是以新的敘事方式回應“傳統如何被看見”這一時代課題。在他看來,“墨韻”,不僅是技法之道,還是一種通過書寫、繪畫、造像等方式表達精神的能力;而“文脈”,也不僅是歷史的積澱,更關乎今天我們如何在觀看中理解傳統、認知自身。因此,“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不是單純地展示傳統藝術珍品,而是逐步挖掘連接墨韻與文脈、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核心意義的關鍵詞,通過“美術館+博物館”“文物+藝術品”的協同創新,讓不同時空的作品展開對話,重新梳理和激活中華美學的深層邏輯。

  敦煌當代美術館自2024年11月開館以來,始終致力於“敦煌文化的當代表達”。在該館近日舉辦的“穿越時空的迴響:當代藝術與歷史遺跡”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周詩岩提出了歷史遺跡的 “動態生命力”概念,指出藝術作品的真正生命力在於其不斷跨越時空的“遷徙與重生”。在他看來,敦煌壁畫歷經千年仍激發當代想象,恰恰印證了“創造力瞬間”的永恒價值。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無邊界策展”回應,認為策展的核心在於打破傳統與當代的二元對立,搭建情感共鳴的橋梁。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褚馨則坦言,傳統展陳模式正被“共享文化空間”理念顛覆,何為“真遺産”——是文物本身,還是它激發的公共對話?

  這場討論最終指向一個共識——在技術加速迭代的今天,藝術的生命力既源於對歷史“地層”的深層勘探,也依賴於打破學科壁壘的勇氣。探討歷史遺産作為“時間容器”的動態特質——它既承載文明記憶,也為當代創造力提供基因庫。如何在當代性意義上真正把敦煌藝術的活力變成流變中的活力?顯然,歷史遺産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並非終點,而是開啟全新敘事的起點。(李亦奕)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國畫) 1954年 潘潔茲 中國美術館藏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