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
《全球碳中和進展評估——指標、方法與應用》
王燦 張詩卉 蔡聞佳著 科學出版社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生態系統受損、經濟社會風險加劇的現實,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探索綠色低碳轉型之路。如何科學評估這一全球轉型的進展,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
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團隊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球碳中和進展評估——指標、方法與應用》,以科學、系統、透明的研究方法,構建了全球碳中和進展的量化評估體系,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科學評估體系的創新探索
碳中和評估是推動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環節。只有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才能實現對目標設定、政策落實和行動成效的全面監測與比較。
本書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系統創新。作者團隊提出了“目標設置—政策&&—行動落實—減排成效”四維度評估框架,綜合考慮國家目標雄心、公平性、政策強度和實際成效,構建起全球碳中和進展的量化分析體系。
這不僅突破了以往“唯目標論”的研究局限,更將碳中和進展從“靜態承諾”轉向“動態落實”的科學評估。通過多維度指標和跨國比較,本書實現了全球196個國家碳中和行動的可比性與可追蹤性,為全球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學評估,讓碳中和進程更透明、更公正、更具可操作性——這是這本書最突出的學術價值所在。
中國科研為全球治理提供“知識公共品”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離不開全球性解決方案。推動碳中和進展評估的國際合作,中國科研力量的參與與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團隊自2023年起發布《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並建立了開放共享的“全球碳中和進展追蹤&&”(CNTracker)。這一系列成果不僅在COP28、COP29等國際會議上發布,也被聯合國系統、國際研究機構和智庫廣泛引用。
本書是在多年研究基礎上的系統總結與方法升級。它以開放的數據體系和科學的模型設計,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可持續更新的公共評估&&。這種“以知識促合作、以透明促行動”的模式,是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重要貢獻。
從“參與者”到“貢獻者”,再到“引領者”——中國科研界正以科學理性和開放精神,為構建公平、包容、有效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提供持久動力。
系統思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碳中和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系統性發展問題。它關乎能源結構調整、産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突破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
本書在分析中充分體現了系統思維。作者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目標設定、政策落實與結果評估的閉環機制。科學的評估體系不僅能識別進展與差距,也能為各國政策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多國案例的對比,本書揭示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能源結構、技術水平、融資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分析了全球實現“公正轉型”面臨的難點與機遇。這種基於實證的數據研究,為推動國際合作、構建公平有序的碳中和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技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引擎
科技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動力。本書不僅在方法上體現了科技創新精神,更提出了以科技創新支撐全球氣候治理的新路徑。
通過引入大數據、模型計算和可視化手段,書中實現了對全球碳中和進展的多維度監測與分析。這種技術驅動的評估體系,不僅服務於科研機構與政府決策,也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理解和參與氣候行動的新渠道。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遙感監測、區塊鏈碳核算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碳中和評估體系將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和實時化。該書奠定的理論與數據基礎,為全球氣候治理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向性引領。
科技創新,讓碳中和行動更科學、更高效,也更具可持續性。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願景
實現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它不僅關乎減排數字,更關乎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和文明形態。
本書以科學理性支撐全球共識,以數據事實推動國際合作,體現了“以科學促共識、以透明促信任、以行動促轉型”的理念。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路徑。
從全球視野到中國貢獻,從方法創新到應用推廣,《全球碳中和進展評估——指標、方法與應用》以翔實的數據和系統的分析,展示了科學評估在推動氣候行動中的獨特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連接科學與政策、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行動指南。
科學評估是行動的基礎,透明信息是合作的前提,創新驅動是未來的方向。
《全球碳中和進展評估——指標、方法與應用》的出版,標誌着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研究領域邁出了堅實一步,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套可借鑒、可持續的評估方式。
以科學方法洞察趨勢,以系統思維引領變革,以全球視野共謀未來——這部著作為我們描繪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理性路徑和時代圖景。
在邁向碳中和的歷史進程中,讓科學成為共識的語言,讓評估成為行動的支撐,讓合作成為發展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