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記著名畫家、鑒定家君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5 16:16:35
來源:新華網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記著名畫家、鑒定家君壽

字體:

著名畫家君壽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趙海軍 毛雨)陽光穿過落地窗,灑在畫案上。案頭宣紙平鋪,硯&裏墨香嫋嫋,一支兼毫毛筆斜倚瓷瓶,靜靜等候落筆的時刻。君壽畫室窗外的景致堪稱“畫中景”——北京中軸線的脈絡清晰可見,鼓樓的飛檐與鐘樓的輪廓在晨光中交相輝映,灰瓦連綿間,仿佛能聽見時光流淌的聲音。正是在這片浸潤着千年文脈的天地裏,君壽以“中國宮廷畫法”為筆,勾勒出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傳播的畫卷。

  文化傳承的獨特密碼

  君壽的藝術初心,與窗外的中軸線一樣,深植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作為滿族後裔,他是“中國宮廷畫法”的唯一傳人,而這間能俯瞰中軸線的辦公室,既是他創作的畫室,更是他傳承古老技法的“文化驛站”。

  這一畫法的神奇魔力,在於打破了繪畫藝術對基礎技能的嚴苛限制。完全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只需短短幾分鐘,遵循其中蘊含的藝術理念與創作要訣,就能創作出拿得出手的作品。

  君壽沒有將這一古老畫法束之高閣,而是在傳承中創新,並開拓出數百個全新題材——從象徵吉祥的“宮廷壽桃”,到展現山河壯美的“青綠山水”,無論花鳥人物或十二生肖,每一幅作品都帶着藝術的典雅,同時又透着貼近生活的溫度。

  在傳承與發展這一畫法的過程中,君壽得到了諸多畫壇、書壇名家的滋養。他師從溥傑、蘊歡,還曾向張伯駒、啟功等學習,汲取眾家之長,將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智慧融入其中,使得“中國宮廷畫法”既保留藝術的莊重,又增添了現代審美的靈動,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下的獨特文化符號。

  文化種子的廣泛播撒

君壽作品:《壽》

  君壽深知,文化的傳播不止於作品展示,更在於讓更多人親身參與。因此,他將繪畫教學作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開設的課堂打破了地域、年齡與身份的界限,吸引了全球各地熱愛文化與藝術的人參與其中。

  在國際領域,不少來自政商學界的精英人士,都曾走進君壽的課堂。他們中既有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有在全球經濟領域頗具影響力的領軍者。當這些對東方文化抱有好奇的人拿起畫筆,按照“中國宮廷畫法”的指引創作時,他們不僅是在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在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從筆墨間的意境,到題材中蘊含的吉祥寓意,每一處細節都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有學員曾感慨,通過繪畫,自己對“和諧”“圓滿”等中國傳統理唸有了更直觀的理解,這種文化體驗遠比書本閱讀更生動。

  在國內,君壽的課堂同樣熱度不減。從幾歲的孩童,到銀發老者,許多普通民眾都成為了他的學生。有個女企業家在學習後,還將自己創作的帶有牡丹、壽桃等中華文化元素的畫作用於企業的文化展示,讓商業空間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小&&。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就像一顆顆文化種子,帶着從課堂上學到的藝術技巧與文化認知,在各自的生活與工作中,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

  以筆墨傳遞中華情誼

君壽作品:《福》

  君壽的作品,早已超越普通藝術創作的範疇,成為代表中華文化的“流動名片”。其中,“宮廷壽桃”畫作與“福”“壽”字書法,因蘊含着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多次作為國禮被贈予國際友人,在中外交往中傳遞着真誠的情誼與美好的祝福。

君壽作品:《萬壽圖》

  他筆下的“宮廷壽桃”,從不追求寫實,而是以意念勾勒形態——飽滿的果實、鮮嫩的桃葉,搭配象徵吉祥的枝葉纏繞,每一筆都透着“長壽安康”的美好祈願;“福”“壽”字書法則更具巧思,既保留了漢字的方正風骨,又融入繪畫的靈動筆觸,有的“福”字以祥雲為底,有的“壽”字以松鶴為飾,將文字與圖像完美融合。

  每一幅作為國禮的“宮廷壽桃”畫作,都精心描繪了壽桃的飽滿與生機,壽桃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着長壽與吉祥,通過這一形象,向世界傳遞着中華文化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與祝福。“福”“壽”字書法,更是將漢字的藝術美與文化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外國友人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感悟中華文化中對幸福、長壽的追求與嚮往。

  藝術融合:讓中華美學與世界對話

  在君壽看來,文化傳播不應是單向輸出,而應是雙向的交流與共鳴。因此,他在藝術創作中始終秉持“融合開放”的理念,巧妙將中西方繪畫技法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讓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中展現出更強的吸引力。

首都機場要客部大廳懸挂的君壽作品《祖國萬歲》

  他的作品裏,隨處可見這種融合的巧思:繪製傳統山水時,會借鑒西方油畫的光影處理技巧,讓遠山近水更具層次感;創作現代題材時,又會保留中國水墨畫的筆墨神韻,讓畫面兼具細膩與大氣。這種“中西合璧”的風格,既讓中國觀眾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創新表達,也讓西方觀眾在熟悉的藝術語言中,更容易理解東方文化的內涵。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種融合之美,君壽還長期舉辦世界巡迴畫展。在歐洲的藝術場館,他的作品讓當地觀眾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宮廷畫法”的獨特魅力,有藝術評論家評價,這些作品“用東方的意境,講述了全人類都能讀懂的美好故事”;在東南亞地區的展覽中,當地民眾則從畫作中的花鳥、山水題材裏,找到與本土文化相通的自然情懷,引發強烈共鳴。一場場畫展,就像一座座無形的橋梁,消弭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讓不同文明背景的人,能通過藝術實現心靈的對話。

  夕陽西下時,陽光透過落地窗,給畫案上的宣紙鍍上一層金邊。君壽拿起毛筆,在紙上輕輕落下,開始創作新的“壽桃圖”。窗外,鼓樓的燈光漸漸亮起,與不遠處的鐘樓遙相呼應,中軸線在夜色中更顯莊重。他知道,自己落下的每一筆,不僅是在創作藝術,更是在續寫中華文化的故事,讓中華文化之美,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