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童成長遇見橘鄉文化——黃岩區文化館暑期研學營促就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4 10:33:59
來源:新華網

當孩童成長遇見橘鄉文化——黃岩區文化館暑期研學營促就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

字體:

  文脈潤心,童心煥文。暑氣漸消,文化研學的余韻卻印刻入孩子們的心田,綿延不絕。

  這個夏日,在黃岩區文化館的引領下,數百位橘鄉青少年完成了一場與故鄉文化的雙向奔赴,找到了開啟千年橘鄉知識寶庫的鑰匙。黃岩古跡走讀、宋韻詩詞賞析、特色美食製作、非遺體驗……區文化館“童研橘鄉·尋味訪美”暑期研學營,以一場跨越兩個月的深度研學,帶領孩子們走進歷史,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用雙手感知鄉土的氣息,用腳步丈量歷史的厚度,在文獻研讀與藝術共創中,層層解開積澱千年的橘鄉文化密碼。

  古跡尋蹤:在實地中閱讀黃岩歷史

  怎樣將知識融入實踐?黃岩區文化館以行動給出答案:融五育於行,踐真知於足。

  暑假期間,九峰公園裏迎來了一群不同年齡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行走、一路探索,認真聆聽着掩映於林木之間的古樹故事與古跡歷史。

  “原來這口古井已經有幾百歲了!以前來九峰公園玩,從來不知道它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東城小學三(9)班的張筠昕站在鐵米篩井旁感嘆道。這個暑假,她參加了黃岩區文化館的研學活動,此次的九峰走讀活動,正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尋跡”之旅。

  今年7月份,黃岩區文化館推出“童研橘鄉·尋味訪美”暑假研學營,以“文獻研讀+實地探訪+藝術共創”模式,帶領青少年深度解讀黃岩文化。

  在尋訪九峰古跡之前,學員們已在文化館老師的專業講解和引領下,研讀了明代李茂宏撰寫的《新井亭記》。帶着對文本的好奇與疑問,他們踏上了九峰山的實地驗證與探索之旅。“老師為我們逐句解讀過《新井亭記》,當時聽時還有些懵懂,直到站在這裡,一切才變得真切。”張筠昕説,站在鐵米篩古井前的那一刻,他們仿佛看到了宋代僧人凈真和明代黃岩縣令焦侯為解決百姓用水難題而傾力開鑿古井、修建引水工程的身影。“尋跡”活動讓歷史不再只是書中的文字,而成為可觸可感的真實存在。

  在“尋跡”研學課程中,孩子們不僅跟隨《新井亭記》的指引探訪了鐵米篩井,還追尋了瑞隆感應塔、“青雲直上”摩崖石刻等歷史遺存的蹤跡,並在老師的專業輔導下寫生古跡風韻、開展藝術共創,將歷史的痕跡落於筆尖。

  “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沉浸式、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都能在實踐中‘閱讀’黃岩歷史,真正做到研有所學、思有所得、行有所獲。”黃岩文化館副館長陳靜介紹,作為“童研橘鄉·尋味訪美”暑假研學營的策劃者,她在多場活動中擔任帶隊老師並為學員授課。

  詩韻品析:在誦讀中解讀橘鄉文脈

  “‘良宵閒雅與詩宜,清課從頭莫告疲。矮屋數椽燈一點,我家喜有讀書兒。’這首詩出自清末黃岩女詩人王彥威母親盧德儀……”暑期,黃岩區文化館內詩聲瑯瑯、解讀不斷。

  “只要文化館開詩詞課,孩子就一定要來聽,一個暑假下來,他收穫了很多詩詞方面的知識。”全職媽媽林玲芹的言語裏滿是欣慰與期待,雖然她的孩子才讀小學二年級,卻早已熟讀背誦數百首古詩文。兩個月前,她在“黃岩文化館”公眾號上看到推出的詩詞解讀課程,毫不猶豫地為孩子預約報名,讓孩子在文化館的專業氛圍中系統學習、品讀詩詞,風雨無阻地堅持到開學。“黃老師的課太受歡迎了,名額要靠‘搶’。我還特地設了小鬧鐘準時報名。”林玲芹笑着説。

  家長口中的“黃老師”,正是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區歷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黃偉。他多年深耕本土文化,對黃岩的人文歷史與詩歌傳統如數家珍。暑期,區文化館特邀黃偉作為詩詞解讀系列的主講人,帶來了《黃岩宋元詩歌》《黃岩清末民初詩歌欣賞》《錦江詩社》《鑒湖詩社》等專題課程。結合黃岩清末民初現存名人故居,通過系統梳理和講解地方名詩佳作,“以詩證史,以史釋詩”,引領孩子們走進黃岩溫暖而深厚的人文歷史,如將位於永寧街和仁風路交叉路口的申翰周、申丙故居,與鬥雞巷的王雪漁故居“海天漁舍”串聯,講述申丙娶妻王雪漁女兒王佩蕓的人文故事,活化錦江詩社教學課堂,引人入勝。“黃老師的詩詞課十分有趣,既有對詩人生平、創作背景的深入剖析,也注重詩句品讀與情感共鳴。通過他的課程我才知道,原來黃岩有那麼多優秀的詩人。”研學營小學員周子洛説。

  “詩是黃岩山水滋養的精靈。我們的課程不只是在講詩的知識點,更是希望通過黃岩歷代名士以及他們筆下凝聚鄉愁的文字,讓本地的孩子真正走進黃岩的人文歷史。”黃偉介紹,“黃岩自古便有‘小鄒魯’之美譽,詩脈悠長、文風鼎盛。尤其在清末民初,此地迎來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文人輩出、佳作紛呈,展現出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澱。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傳統詩歌的興趣。”

  手作傳習:在體驗中浸潤美育涵養

  黃岩剪紙,以其鮮明的橘鄉風情和地域特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這一藝術形式也被納入“童研橘鄉·尋味訪美”暑期研學營的重點課程,在兩個月的活動中,孩子們親手體驗剪紙技藝,用一刀一剪感受橘鄉傳統非遺的獨特魅力。

  “剪紙不只是一門民間手藝,更是讀懂家鄉文化的一扇窗。”在剪紙課堂上,教學老師沈揚這樣對孩子們説。沈揚是黃岩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的作品屢次在國家級和省級展覽中獲獎,暑期課程裏,她將黃岩的風景名勝化為一件件靈動精巧的剪紙作品,讓孩子們在親手復刻家鄉圖景的過程中,領略到黃岩人文與民間美術的深厚底蘊。

  “這個暑假過得很豐富,也很值得,希望明年文化館還會舉辦這樣的研學活動。”研學營學員家長傅女士高興地説,孩子從暑假一開始就跟着上課,除了非遺剪紙課程,她還通過文化館公眾號為女兒成功預約了書法、繪畫、手作、美食製作多項課程,一個暑假下來,動手能力、文化積累進步明顯。“每一門課都設計得生動有趣,授課老師更是業內經驗豐富的專家,不少還是非遺傳承人或各藝術領域的資深人士。”傅女士説。

  像傅女士孩子這樣在研學活動中收穫成長的孩子並非個例。自7月1日至8月31日,黃岩區文化館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體系和強大的師資保障累計開展特色美食製作、詩詞主題講座、藝術美育體驗等各類活動26場,惠及青少年超500人次,讓每一次活動都成為滋養童心、傳承文脈的溫暖陪伴。

  “暑假雖然結束,但區文化館的服務與陪伴不會落幕。”黃岩區文化館館長解宏暉&&,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文化館新場館已開始試運行。“我們要充分盤活場館資源,最大化其文化服務功能。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策劃推出文化沙龍、藝術講座、非遺體驗等系列文化活動,持續講好橘鄉故事,傳承並推廣黃岩獨特的文化魅力。”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