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東盟知識服務創新與國際交流發展大會在第31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
大會以“數智時代出版業知識服務創新與國際合作交流”為核心議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業知識服務的國際化創新路徑,聚焦“新媒體技術應用”“版權貿易”“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等熱點議題展開交流,探討了中國—東盟出版業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圖為馮士新致辭。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馮士新在致辭中&&,數字化時代出版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創新實現知識服務轉型升級,滿足用戶的知識獲取需求,成為當前面臨的迫切課題。他認為,一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提供政策支持;二要加強&&建設,進一步實現業界資源集聚;三要加強課題研究,進一步促進出版業融合發展,從而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知識服務的新路徑,助力出版單位深化知識服務模式創新。
圖為穆赫德·海爾·雅迪龍分享關於圖書世界以及政策革命方面的想法。
馬來西亞國家圖書委員會主任穆赫德·海爾·雅迪龍分享了關於圖書世界以及政策革命方面的想法。他提到在AI時代中要認真審視,注意三大變革:一是要&&一個國家層面的AI出版指南,專門指導整個圖書行業人工智能的使用;二是要創建符合倫理要求的訓練數據;三是用政策鼓勵出版行業通過AI促進發展。
圖為王曉華致辭。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王曉華就廣西出版如何深化知識服務領域的國際合作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希望與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及業界同仁多溝通,攜手推動文化與科技在出版領域深度融合;二是希望與東盟國家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地區文明交流互鑒;三是希望做好傳承與創新,與業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識服務品牌。
圖為匡樂成致辭。
新華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匡樂成在致辭中&&,出版物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得以傳播和交流,離不開出版物的廣泛發行,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版企業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特色,積極擁抱新技術,推動數字化轉型,同時兼具全球視野,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以適應新的傳播環境和讀者需求。
圖為黃文韜致辭。
廣西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黃文韜在致辭中&&,此次合作不僅是多方優勢資源與前沿智慧的深度聚合,更是中國—東盟出版業邁向高質量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期待未來開展全方位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共建,為構建區域出版業長效合作機制夯基壘&。
圖為阿迪巴·奧瑪致辭。
馬來西亞城市書苑首席執行官阿迪巴·奧瑪談道,AI正在改變書籍內容的塑造與分銷方式。在此背景下,馬來西亞面臨着三大創新機遇:一是多語社會可作為AI驅動翻譯的試驗場;二是通過BIBF搭建數字化&&,提升版權交易轉化率;三是謀劃好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藍圖,如聯合研發少數語種出版、建立數字化版權走廊等,以實現知識服務的未來。
圖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出版傳播創新發展中心”成立儀式現場。
活動現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新華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四家單位攜手共建的“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出版傳播創新發展中心”成立,中心下設的“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出版傳播實驗室”同步啟動。該中心將以技術攻堅為核心,聚焦構建適配東盟小語種垂類大模型,搭建智能監測與風險預警系統,研發全流程可信出版技術等。致力於成為“中國—東盟”出版傳播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助力“中國—東盟”出版傳播向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深度邁進。
活動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馬來西亞城市書苑、馬來西亞亞洲智庫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並為中國—東盟知識服務內容提供出版社代表頒發證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