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4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葛劍雄:我對圖書館未來和閱讀仍充滿信心》的報道。
“我當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的時候,有一次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副會長來上海作演講。他説現在傳統的圖書館快要消亡了,因為未來的人已經不需要這樣的圖書館了。當時我就説不可能,那麼這個話今天大概可以應驗了。”
4月20日晚,“2025長三角圖書館之夜”在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區舉行。著名學者葛劍雄在“之江聽濤”知識分享秀環節回顧了一樁10多年前的往事。“你看我們圖書館不是發展得好好的?依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之江聽濤”知識分享秀是浙江圖書館今年3月推出的全新活動品牌,每期設定一個主題,邀請著名學者、專家、作家作為主講人,圍繞相關的主題進行多維度解讀,開展多角度探討,與讀者分享心得。葛劍雄分享的主題是“人工智能(AI)與閱讀”。
“現在又有人告訴我,AI技術已經這麼發達,今後圖書館又要關門。因為以後只要用AI技術,就可以掌握所有已經存在的書籍、資料和信息,等等。”對這樣的説法,葛劍雄並不讚同。
葛劍雄曾多年擔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有人跟我説,你應該是今天中國最年長的圖書館館長了。根據自己當圖書館長期間的思考和感悟,我對圖書館的未來,對閱讀仍充滿信心。”
葛劍雄認為,人類形成的知識體系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另一方面是人文。“從科學的部分講,知識的積累發展,技術的進步,總是一代勝過一代,今天強於昨天,未來更強於今天。它的知識是具體的,結論都是可以檢驗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因此,這樣的知識的支撐體系完全可以被技術手段所替代。”
“而從人文的部分講,人類在以往達到的某一個高峰,人類出現過的天才人物、傑出人物,他們的人性和境界,未必可以被超越。而且人文所追求的不是具體的答案,也沒有大家共同取得的唯一答案,在很多方面也不像科學一樣可以得到驗證。”葛劍雄説,對於人類知識結構裏的人文部分,我們並不追求快速閱讀和快速檢索,而是需要人結合自己的思想,需要終身的感悟。
葛劍雄同時&&,讀書的目的也有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出於現實的需要,為了求知識、做研究、解決問題,這些目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包括AI來解決;另一方面則是出於人生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人文的需求,這樣的閱讀並不需要閱讀的速度和高度的檢索,也不是為了完成具體的任務。
“如果是這樣的閱讀,我們為什麼一定需要這樣一種信息手段,來快速掌握這些資料、快速應用這些資料呢?”葛劍雄舉例説,對於經典作品,讀者要反復閱讀、反復感悟,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場合,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這樣的閱讀不需要追求速度,追求具體的成果,而是在心靈上溝通感悟。對於這樣的閱讀,我想紙本圖書永遠有它的價值。”
“社會越發達,我們的餘暇時間會越來越多,應該怎樣度過呢?如果全部用於物質消費,可能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收穫。但是,如果我們用更多時間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人生才會有更大的意義。”葛劍雄説。
“現在有些人認為AI是萬能的,完全可以取代我們的閱讀,事實並非如此。”葛劍雄認為,到目前為止,AI擁有的內容完全是人類“喂”給它的,即使它能夠完全把這些內容帶給我們,也不可能超越現代人類已經達到的水平。人類許多精神的需求是AI不能夠代替的,人類的創造力也不是它所能代替的。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天如果放棄閱讀,完全依靠科學、技術和AI,那麼我們的生命和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呢?”葛劍雄向讀者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看過的科幻小説,裏面的人在高科技時代的生活工作完全由科技安排控制。
“當時我看了很羨慕,許多內容到今天已經成為現實,甚至今天的現實還超過了當時的想象。但是我再仔細一想,如果真到了這樣一天,我自己的智力還有什麼用呢,我個人的追求和情感又在哪呢?”葛劍雄認為,“我想我們還是會保持閱讀,為了人類的人文、人類的理想、人類的信仰、人類的追求,讓我們永遠地閱讀下去。”